内容详情
 
栏目导航
 
 
蘑菇达人张艳波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3-30 13:51   

  蘑菇达人张艳波从一个门外汉到涉足大棚种植,再到远近闻名的食用菌养殖达人,建成集试验育种、菌包加工、冷藏储存、深加工销售、集中收购、废菌包回收为一体的食用菌市场网络,一路走来,张艳波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7月,骄阳似火,蝉鸣声不绝于耳。在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福哲思蕈菌种植基地的大棚里,张艳波正打理着刚刚育种的羊肚菌菌包,满眼都是对收获的憧憬。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语速较快,思维敏捷,这是基地负责人张艳波给人的第一印象。种过地,卖过猪肉,做过生意……初中毕业后,张艳波就开启了创业生涯。

  “刚毕业那会,还比较年轻,也没有什么技术,看到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说起刚走上社会的经历,张艳波觉得这些经历都是自己的人生财富,骨子里形成了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满足小打小闹的张艳波敏锐地意识到未来的农业将大有可为,于是他将目光瞄准了农业产业,开始寻找适合长期发展的项目。

  2012年,在与朋友的一次交谈中,张艳波听说段李家村集体的食用菌大棚往外承包,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段李家村实地查看,并多方了解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及市场情况。经过深思熟虑,张艳波决定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从此,张艳波与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蘑菇结下了缘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看似简单的种植,但是真正种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刚开始,张艳波碰了一鼻子灰。温度、湿度、菌种、管理等都成了拦路虎。

  由于没有任何种植方面的经验,不服气的张艳波便从头学起,有时间就上网搜集相关种植技术,并利用互联网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收集相关资料,参加培训和专家讲座。

  随着不断地摸索和学习,张艳波慢慢掌握了食用菌的生长习性,种出的食用菌品质也不断提高,市场销路也打开了。

  但是,张艳波并不满足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种植模式。“在外出学习的时候,看到很多地方都是大规模的种植基地,并且都是一体化循环种植模式”,学习回来之后,张艳波不淡定了,在他看来,这种现代化的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是发展趋势,也是他想要的。

  说干就干。经过多方考察,张艳波对原有食用菌大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棚改造提升,建立科研室和育种车间,建设储藏冷库,建设低温大棚……同时,张艳波坚持生态循环农业运作模式,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利用废弃的玉米秸秆、玉米芯以及棉花秸秆等发展新型食用菌产业,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

  如今,走进福哲思蕈菌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完全不同于传统大棚的模样。“传统蘑菇大棚只能靠天吃饭,只在每年的11月下旬到次年5月上旬收获,中间差不多有半年时间空闲。而如今的种植大棚实现了智能风机控温、卷帘机、洒水器等电气化设备辅助检查,蘑菇种植不受季节限制,相对传统蘑菇,上市周期整整缩短了半年左右,节约人工成本35%以上,与以前相比,利润基本实现翻番。”张艳波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自己的大棚。

  随着发展壮大,张艳波从默默无闻的门外汉,变成了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他带动的附近的种植户也越来越多,大棚也越来越多。2021年,张艳波又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2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冷藏发菌厂房,规划建设标准化食用菌示范大棚26个,实现日产平菇8吨、年出口各类菌棒200万个的生产规模。

  为了引导附近群众科学种植,张艳波主导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实行统一提供菌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同时,秦皇台乡政府研究确定了以福哲思蘑菇种植基地为龙头,以食用菌作为农业重点产业和乡村振兴突破口,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各村党支部,给群众算好产业发展账,打造秦皇台食用菌种植先行区的发展思路。

  “公司的发展肯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乡里先后多次协调我们外出参观学习,并积极协调上级农业部门给予指导和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张艳波说。

  不满足现状的张艳波又开始将目光转向了羊肚菌、赤松茸、猴头菇等高端食用菌,现在已完成育种栽培,预计中秋节就能上市。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蘑菇产品研发与深加工,相继研发蘑菇面条、低温油炸食品、蘑菇酱等衍生产业,形成高效的‘农作物废弃物—食用菌生产—有机生物肥料—有机农产品种植’生态链,有效带动种植户共同发展。”对于食用菌产业未来的发展,张艳波信心满满。

  除此之外,张艳波还计划将食用菌种植推广到全乡,依托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进行规模化种植,实现统一经营管理,拓宽销售市场,让食用菌特色种植成为支柱产业,并带动秦皇台成为鲁北地区乃至全省的食用菌特色产业小镇。(张志刚)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