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栏目导航
 
 
首页-合景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18 00:22   

  首页-合景注册-首页本次调研在2015年1月份进行,调查对象是创立于2012年及以前的沈阳地区蔬菜专业合作社,创立时间选择2012年及以前,主要是因为这样的合作社趋于完善,比较成熟,更具有代表性。调查地点主要集中于辽中县、新民市、法库县等,沈阳地区大部分蔬菜专业合作社集中于此;采取调查问卷形式,共回收有效问卷88份。

  沈阳地区蔬菜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蔬菜品类主要是叶菜类、根茎类、果菜类和花菜类,经营比例分别是43.3%、20%、69%和67%(图1)。而叶菜类主要是白菜、香菜、韭菜等;根茎类主要是土豆、洋葱、莴苣等;花菜类主要是花椰菜等;果菜类主要是辣椒、黄瓜等。

  主要蔬菜品类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小于或等于70%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占54.5%;比重在70%~95%之间的占27.3%;比重大于或等于95%的占18.2%(图2)。沈阳地区半数蔬菜专业合作社属于多元化经营,将近1/3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属于主导业务型经营,而将近1/5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属于单一化经营。

  由于蔬菜保鲜难度大,对贮藏条件要求高,进而加大了市场风险和运输的难度,所以部分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降低蔬菜经营风险,同时扩大盈利范围,拓展新经营领域,实行多元化经营,在以蔬菜产业为主营业务的同时,涉足其他领域,经营水稻、小麦、水产等其他产品。如辽中县老观坨蔬菜专业合作社,在2012年以前,经营范围集中在蔬菜方面,合作社理事长李凤宽认为经营单一领域所获得的收益有限,于是在2012年,合作社带领32户社员农户到外地学习,并聘请辽宁省农科院专家做技术指导,把46万条鲫鱼鱼苗放在稻田试验养殖,秋季收获颇丰。2013年,合作社总结经验,继续扩大多元化经营面积,稻田养鱼面积扩大到1500亩。2014年,合作社的蔬菜经营收入为600万元,水稻和养鱼总收入达700万元,其营业额已超过主营业务收入。

  蔬菜产业链是将生产资料采购、蔬菜种植、加工、储藏、包装、销售等环节链接在一起,并对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控制。蔬菜专业合作社依赖于蔬菜产业的发展,而蔬菜产业作为一条农业产业链条,单纯停留在种植环节,无法保证菜农增收的可持续性,菜农要实现收入增加,要分享到蔬菜产业链中更多的附加价值,就不能局限于种植环节,就要改变蔬菜专业合作社仅仅是蔬菜初级产品供应者的地位,向产业链条的两端移动。由于自身局限,目前蔬菜专业合作社尚不具备条件向农业产业链的上游,即技术研发环节推进,要分享这部分高附加值极为困难。但有条件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流通环节推进,从而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增值成果。

  但是,在所调研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中,只有一小部分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由简单的种植转变为深入整个蔬菜产业链,包括生产资料的采购,新品种的引进,种植技术的培训,蔬菜加工、包装、形成自有品牌,市场信息咨询等;而大部分合作社仅停留在蔬菜种植和销售环节,很大程度是由于大部分蔬菜专业合作社资金有限,而蔬菜加工和品牌营销等成本较高,需要启动资金量很大,大部分蔬菜专业合作社没有能力向产业链后端移动。但很多蔬菜专业合作社已计划将参与蔬菜加工环节,并想打品牌营销战略。

  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将经营方式大体上分为成本领先和差别化两种。采用成本领先的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找到并利用大量的资源,依靠大规模生产等,降低生产成本,并借此优势把自己的产品价格定得很低。采用差异化的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其产品或者服务在整个行业内有自己的特色,或形成品牌效应。

  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地区有53.4%的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了成本领先的经营方式,13.6%的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差异化的经营方式,33%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同时采取这两种方式(图3)。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成本领先的方式主要依靠规模经营和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来实现;而采取差异化的方式一方面是靠经营独特的蔬菜品种,另一方面是靠创立自主品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还有就是定位较高端,将蔬菜送入超市销售等。

  近几年,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杭州、南京、太原、武汉、长沙、成都、重庆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均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卖菜类网站,甚至一些地级城市如温州、常州、东莞等也出现了卖菜网,一些大城市的卖菜类网站甚至一度多达几十家,卖菜网一时成为网络营销中最吸引眼球的亮点之一。但在经过最初一段的红火之后,绝大多数卖菜网都出现了各种问题:大多数因经营不善而关门大吉;一部分在苦苦支撑,濒临破产;还有一部分出现服务打折,撤下便宜的蔬菜和提高送货门槛;还有极少数通过卖有机“高价菜”实现微利。如曾经红极一时的“谊万家”、“好帮手”、“七件事”网站已暂停营业,服务热线都已成为空号;“上海买菜网”和“居家购菜网”均设置了最低消费——满50元起送;“菜管家”虽然没有设置最低消费,但所销售的菜品全是价格较高的精品、有机蔬菜;还有很多卖菜网缩小了服务范围,只在非常有限的区域配送,或延长了送货时间,且蔬菜价格普遍高于农贸市场和普通大型连锁超市。上述现状表明:卖菜网生存艰难!

  那么,为什么卖菜网会出现大面积的经营困难?是不是蔬菜真的不适合进行网上销售?有没有解决蔬菜网上销售问题的有效办法?要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卖菜网的营销渠道发展现状和发展问题开始进行分析。

  各地卖菜网具体运营模式虽有所不同,但其营销渠道模式却大同小异,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

  在这种模式下,卖菜网所销售的蔬菜来源于城市中的蔬菜批发市场,他们收到消费者的订单之后,就会集中到蔬菜批发市场集中采购,然后分类包装并配送到消费者家中。在这里,卖菜网的角色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大型连锁超市。该渠道模式下,蔬菜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也需要经过多道批发环节加上卖菜网的一道零售环节,所以称为间接配送模式。目前这种模式是绝大多数卖菜网采用的渠道模式。

  这种渠道模式如图2。在这种模式下,卖菜网直接与蔬菜生产基地签订供货合同。在网上收到消费者订单后,经过统计汇总再向蔬菜生产基地发出订单,基地根据订单进行蔬菜的采摘和包装,由卖菜网进行最后的运输配送。这种模式由于减少了中间的多次批发环节,所以在价格方面会有较大竞争力。如果卖菜网物流效率较高,还可有效保持蔬菜的新鲜度。例如北京的“菜网”采用的就是这种渠道模式。

  本来消费者到网上购物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网上价格便宜。但目前卖菜网的蔬菜价格和农贸市场相比要贵了不少,即使和普通大超市相比也并不便宜,甚至更高,如果销售的是精品蔬菜、有机蔬菜,价格就更是贵得离谱。例如,在上海的卖菜网站上,一只“绝版浦东鸡”售价高达168元。此外,现在绝大部分卖菜网都规定不到最低消费额还要收取送货费。这样计算下来,在网上买菜不仅不便宜,可能还会更贵。高价吓阻了很多本来有意网上买菜的消费者。

  因为需要集中采购和批量送货以节省成本,所以一般卖菜网站都要求要提前下单,比如订中午菜的客户需要在前一天晚上11时前预订,订晚菜的客户需要在前一天或者当天下午3时前预订。在消费者看来,吃什么菜很难说像给工作做计划一样前一天就定好了,所以感觉还是直接到菜市场买菜更方便。且每家每户送货的“点对点”的配送方式造成配送成本高企。配送时间长、成本高已成为卖菜网发展的一个瓶颈。

  这也是配送时间长的一个负面结果。卖菜网的蔬菜从销地批发市场买来,再经过分类、包装、配送,中间要几次装卸,花费时间长,菜的新鲜度和菜市场相比要差上不少。且多次装卸也造成菜品品相较差,经常会面临消费者的拒收。

  一般卖菜网都要求消费者接收蔬菜时当面验货,不满意当场拒收,一旦收下概不退货。但这对消费者来说其实有些霸王条款的感觉。例如,如果消费者已收下蔬菜,但后面称重发现缺斤少两;或者前面没仔细看,后来发现蔬菜品质有问题,不让消费者退换货肯定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让退换又会面临退货难的问题,因为这需要卖菜网的送货员再专门跑一趟,很多时候还要再收上门费,消费者仍然不满意。

  很多卖菜网开业前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资金核算,看到卖菜网在流行就一哄而上,结果上线后才发现经营中困难重重,例如,客户量少、配送成本高、蔬菜损耗大等等,预期的盈利迟迟不到,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卖菜网能否生存,关键还是客户量,所以发展客户对卖菜网至关重要。但很多卖菜网站运营之后才发现要发展用户有很多困难,例如,知名度不够、浏览量和下单量不成比例、消费者满意度不高等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消费习惯改变困难,很多消费者还是更愿意到菜市场讨价还价买菜,或者到超市时顺便买菜,可以随时决定要买什么,而且可以现场挑选。要改变消费习惯不是一家卖菜网站一时能做到的。

  卖菜网站一般都会送货上门,这也是卖菜网之所以受到消费者欢迎的特色之一。但仍会有部分消费者不喜欢送货上门这种方式,因为他们担心治安问题,担心有人会冒充送菜员骗开房门实施犯罪活动,特别是只有老人小孩在家的家庭更会有这种担心。

  根据媒体报道,传统的蔬菜从田间地头走上消费者餐桌,中间要经过经纪人、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蔬菜零售商四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蔬菜的价格会翻上几倍。例如,一斤圆椒经纪人从农民手中收上来是1.2元,但到消费者手中时已翻成3元或3.5元,增长了近2倍。这主要是因为最后一个环节蔬菜零售商要交摊位费、水电费、卫生费、工商税费,甚至有的还要交进门费,再加上生活成本的增加,仅最后一个环节每斤就加价1.4到1.9元。

  和传统蔬菜销售模式相比,卖菜网从一级或二级批发商处进货,再配送给消费者。这种渠道模式少了蔬菜零售商要交的摊位费、水电费、卫生费等费用,也少了大超市的店面租赁、装修、人工等费用,但增加了网站开发维护费、配送费等,且因为配送方式是点到点的方式,所以配送费就成为卖菜网的一个主要成本。再加上从批发商处进货造成的进货成本高,所以造成其菜价较高的问题,这种渠道模式也造成配送成本高、周转时间长,多次搬运装卸造成了蔬菜损耗和新鲜度不够的问题。

  网上买菜的方式目前吸引的主要是一些年轻白领。实际上买菜人群的主体还是年纪较大的顾客,但他们还没有养成上网的习惯,消费理念还比较落后,还比较钟情传统的买菜方式。要想引导这些消费者转变观念,改用网上买菜,也需要有合适的吸引他们的模式。

  因此,总结上述两个原因,其实归结到一起,还是渠道模式选择有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解决上述种种发展问题,还可以吸引到风险投资和其他社会投资,解决资金链紧张问题。

  通过上述的卖菜网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我们发现其现有渠道模式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现有渠道模式前端再向前延伸,直接与农民对接,以解决进货成本高的问题;后端则需要改变送货模式,变“点对点”送货为“点对面”送货,以提高送货效率,降低送货成本。这种新的营销渠道模式如图3所示。

  新的营销渠道模式中,前端进货环节从原来的从销地批发商处进货改为直接从蔬菜生产基地进货,实现农超对接。这样就节省了中间的批发环节,节省了一定的进货成本。据了解,欧美80%的蔬菜是农超对接的,日本是70%,中国只有15%4。前端实现农超对接具体有这样三种模式:

  如果卖菜网资金比较充分,可选择自建蔬菜生产基地模式。这样有利于控制蔬菜质量,优化物流配送模式,最大限度节省中间环节,另外也可为向生产销售高端有机蔬菜方向拓展业务提供空间。

  也就是农户+龙头企业模式,这里的龙头企业就是卖菜网。农民根据与卖菜网签订的协议生产和采摘蔬菜,由卖菜网负责收购和销售。如果卖菜网比较有实力有品牌,这种模式也是比较可行的,且可节省自建蔬菜生产基地的前期巨大投入。但这种模式下农民因为其分散性和可变性,有可能会造成供货问题,且比较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控制产品质量。

  在这种模式下,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组成农业合作社与卖菜网合作,或者由卖菜网直接和当地的蔬菜经纪人合作。这种模式下,卖菜网不用在生产环节投入太多的精力,因此可以把一些工作,如采摘、分类、包装、干线物流等交给合作社和经纪人,自己主要负责蔬菜的销售。当然,和自建基地模式相比,这种模式下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问题还是不好控制,但要优于农户+龙头企业模式。

  卖菜网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在三种具体模式中进行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尽量采用自建基地的模式。

  这是新渠道模式中的关键环节。具体做法是在各个社区(一般以局民小区为单位)建立社区网络连锁店。这种连锁店类似于现在的各小区都有的便利店,其功能主要是:

  a.接收本小区的蔬菜送货。卖菜网的配送车只需要将蔬菜配送到连锁店即可,这样配送车可节省下到小区中送货的时间,实现“点到面”的配送,大大提高配送效率。

  b.提供取货地点或送货上门服务。对于那些不愿意让送货上门的消费者,可以让他们到连锁店自取,免送货费。因为连锁店就在小区边上,所以下班后自取也很方便,还可避免陌生人上门的不便和安全问题,因此会受到那些不喜欢送货上门的消费者欢迎。对希望送货的消费者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例如每单收2元。因为是连锁店的工作人员送货,并非陌生人,因此也可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无疑也会受到消费者欢迎。

  c.帮助和引导消费者网上买菜。在连锁店里安装2—3台可以上网购物的电脑,帮助和引导老年消费者网上买菜,以后也可以扩展至网上购买其他产品。

  d.宣传窗口。连锁店本身经常有与社区居民互动的机会,因此也可以作为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为卖菜网及未来的网上超市服务。

  e.收取货款。对于不愿意或不会通过网上支付的消费者提供货到付款的服务,这项服务对于那些老年消费者非常实用。

  f.逆向物流服务。对于先前提到的退货问题,有了连锁店就可以非常方便地解决。消费者可以将不满意的蔬菜或其他商品交给连锁店,由配送车来配送时顺便带回,这样就把逆向物流和正向物流合二为一,也可节省不少费用。

  g.其他服务。有了连锁店这个延伸到各居民小区的终端,就相当于掌握了最终消费者。这个终端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将来可以向很多方面延伸,很多网络购物可能都需要这样的终端配合。例如,淘宝2010年6月就推出物流宝平台,推行大物流计划,为消费者实现跨店铺购买后的集货功能(在销售端实现集货物流),并变全国快递为区域配送。社区网络连锁店其实也同样在消费者这一端实现了集货功能,很多网商的产品都可以送到这里,实现“点到面”的配送,为消费者提供方便。所以,谁掌握了这种终端,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

  社区网络连锁店的建设可采用自建、收购或加盟模式,其收益来源于网上销售收入的分成、销售便利商品利润、送货费、提供增值服务收费等。相比之下,加盟可能是最快也最节省费用的方式,也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往的超市或农贸市场进货,中间要经过经纪人、一批、二批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经过装卸。且货到超市时,传统的蔬菜分拣过程中,第一步要统一卸下来收货、称重,给供应商结账,第二步分拣中心根据市内超市门店的需要再称一次,然后用插车把菜运到一个叫做码头的地方等待发往门店。这个工作流程需要对每一个批次的蔬菜搬运两次,称量两次,导致蔬菜备受折腾。在一次次的折腾中,蔬菜损耗不可避免。有数据表明,在中国,生鲜蔬菜的损耗率高达30%,而在外国它的损耗率只有3%左右。按照新的卖菜网营销渠道模式,进货环节从原来的3个降低为1个,可在此处降低大量损耗。另外在蔬菜分拣过程中通过信息化也可优化工作流程降低损耗。本身卖菜网的订货信息都是数据化的,完全可以在后台即时统计出来各小区(也就是各连锁店)的订货种类、数量,因此在接收供货商的蔬菜时(如果是自己运输就更加方便),就可以直接按照订货情况分别称重、打印订单标签,然后直接配送到各社区网络连锁店。这样就可有效降低原来的装卸、称重次数,大大降低损耗率。只要能将现在30%的损耗率降低2/3,降为10%的损耗率,无形中就可以增加20%的利润,这也是这种渠道模式可以挖潜的地方。

  根据前述分析,如果采用新的营销渠道模式,卖菜网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毕竟蔬菜属于日常生活必需品,其消费量是巨大的。等卖菜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还可以考虑继续完善其渠道模式,在建立产品回溯机制、优化仓储网点布局、建设冷链物流、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改进其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并向网上超市乃至大型网上购物中心发展,那将具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1] 苏磊.围城的困惑—探讨农超对接问题[J].信息与电脑,2011,(6): 43-45.

  [2] 戴桂林,杨玉真.我国蔬菜物流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7,(5): 72-73.

  在中国知网里,输入农产品和电子商务两个关键词,一共检索出32条结果,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08年,从期刊论文到硕士、博士论文,研究角度和深度各异;但输入网上蔬菜超市时,检索结果是0条记录。由此不难看出,就具体的一种农产品的商务模式,特别是B2C的模式,研究非常缺乏并滞后。因为现在国内农产品B2C模式的实践已经在一些城市出现。不管它们的模式最终能否成功,至少能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

  通过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应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合肥、武汉、温岭等地都出现了这种模式,这几个城市的报道相对较多。某网站对合肥的网上蔬菜超市进行了如下的报道,他们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四五十个定单很正常。可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一系列问题逐渐出现:

  其一,是批发菜的问题。为了和早上卖菜的时间错开,基本都是晚上10时过后,骑着三轮车到菜市场批发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些批发户有时故意将价格抬高。这给他们采购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二,新客户难发展。一些居民习惯了在小摊上讨价还价地买菜,对于网上蔬菜超市还一时无法接受。

  其三,利润空间小。现在有的时候一天只有不到10个定单,这么少的定单只能暂时维持生存,利润空间也非常地小,还要考虑交通费用等支出。

  网上蔬菜超市作为我国一种新兴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整个经历的时间不长,正处于一种探索状态。下面我们以目前网络里搜索出的几家公司为例展开。

  首先,我们来看合肥的网上蔬菜超市(),它主要面向社区,定位于一般消费群体,和一般蔬菜市场的群体重合,社区用户只要打个电话或直接在网络上下订单,就会有公司配送人员送货上门。同时,它们也开了实体店,实行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在产品种类方面,它们不仅直接供给蔬菜,还供给蛋、包装食品、大米等上百种。在组织发展方面,实行全国加盟,地区独家模式。目前已经拓展到南京、上海等地。在货源方面,直接从周边的批发市场进行批发。在销售价位上,优势不明显。其赢利模式来源于产品差价。

  其次,我们来看浙江温岭的易购网络(ES580)便民服务中心,这家网上蔬菜超市,涉及蔬菜水果、日常用药、家政服务等服务。在价位上与批发市场价格相当,赢利模式也是来自产品差价。同时他们与社区管委会联系较紧密,其性质更像一个社区的公共服务平台。

  最后,我们来看看上海的两家公司,一家是上海易果网,它与上海欧洋农场合作,由欧洋农场负责供货,易果网的销售配送队伍负责网上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所面向的人群也是一般消费群体,价位优势不明显。

  另外一家是上海和乐康。它主要定位于高端市场,销售有机产品,赢利模式主要是赚取差价,其价位是普通的3-6倍,货源主要来源于浙江的农场。

  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个常规的企业利润逻辑,利润=收入—成本=销量*价格—成本,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网上蔬菜超市的赢利的几个基本要素:消费方式或习惯、价格、规模。

  1.消费方式或习惯问题。对于网上蔬菜超市而言,消费者网上消费习惯或通过电话订购的习惯很重要。从上面的几家公司消费群体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购买类型:一是子女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通过网络或电话为其家人订购,订购量有多有少;二是上班族由于日常工作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购买蔬菜;三是有些送礼品的人,需要一些土特产、原产地或很难获得的产品,他们可能会通过网络搜索,然后咨询或订购。总体来说,网上蔬菜超市应该与本地区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等因素结合起来,寻找一种可行的运营模式。比如武汉绿时达,它目前选择的就是一些高档社区市场和高档的礼品市场,提供优质的有机产品和资源相对稀缺的土特产等。

  2.价格要素。根据其定位不同,网上蔬菜超市价格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一是普通蔬菜面向普通社区居民,其价格与菜场价格相当,货源与菜场相似,甚至直接从批发市场采购。另一种是高端市场,主要是一些绿色和有机蔬菜,此类价格高,消费人群主要是对健康很重视的高收入者。从市场反应来看,部分消费者认为这部分产品的价格还是略微高了些。对此,网上蔬菜超市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价格策略,当然这个可能要从整个农产品的产业链着手去解决。

  3.规模问题。不管是收入部分还是成本部分,都与规模有着根本性的关系。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购买人群的数量,二是购买产品的数量。对于网上蔬菜超市,如果所服务对象通过网上或电话订购人数不多,或者人数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产品数量也跟不上,那么要实现赢利是很难的。所以公司为了平衡这个问题,每次购买需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免运费。当然,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以前村贫穷落后,村民大多靠扁担打工维生(和重庆的棒棒差不多),被人称为“扁担村”。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实行“块块地,家家有”的分地方法,给耕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1987年,村3组村民和该组8户群众自发通过“推磨转圈”互换了8分地,建起了第一座蔬菜大棚,当年收入2000多元。群众自发互换土地、发展蔬菜大棚的成功经验,让村干部受到很大的启发。之后,村组干部积极动员并组织协调群众进行土地互换发展蔬菜产业。

  到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村民开始承包外出打工人员的地,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本村的土地被充分利用。于是,有条件的村民开始租种邻村的空闲土地,到年以后就有了大面积的从邻村进行租地,目前租地最多的是樊举文,他到临近乡镇租种了一百多亩地,建了二十七八个温室大棚,年收入达20多万元。

  村通过土地流转,即:租赁、转包、合伙经营土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目前全村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高达90%以上,成功申请注册了“牌无公害蔬菜”商标,蔬菜亩产值在1.5万元以上的户达到60%以上,其产品销往国内5个省(市)30多个大中城市。

  村现任村支书自年上任伊始就以提高群众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为根本,强力实施“科技兴菜,科技兴村”战略。和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提高科技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使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被命名为省“全省首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蔬菜生产第一村”。

  在蔬菜生产中,该村始终把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每年组织群众到全国最先进的蔬菜产区学习、取经。同时,经常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专家进行培训指导,担任顾问,为该村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农艺师。

  村里原有的蔬菜大棚由于采光率低,温度不宜控制,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村支书带领群众多次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独创了“7315”型节能高效大棚建设法(即7米跨度、3米高度、1米宽度和正南偏西5度角),把普通大棚全部改造为高效日光温室,改建设法被专家总结后在各蔬菜产区推广。目前,该村的农民夜校已由过去的单纯培训向研讨为主转移。

  此外,该村还成立了蔬菜协会,组织技术人员定期研讨,攻克技术难题;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教授到村授课,把培训班办到了大棚里,现场示范,实地指导;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及时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使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全村共有蔬菜农民技师55名,其中高级技师3名,中级技师52名,实现了家家都有技术员,一些技术骨干还被邀请到外地外省授课。国家在举办西红柿管理学习班时,该村高级农艺师樊节增被请上讲台。

  村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着力优化蔬菜品种、技术结构,先后引进太空一号、八号西红柿,法国冬玉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西葫芦和七彩椒等四大菜系30余个新特优品种。

  一些科研部门主动联系,将村作为新品种试验基地。在村,一般的品种很难找到,群众通过报纸、杂志、信息网,发现新品种就及时引进,大胆实验,由于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成功率很高。有的品种连专家学者都称没见过或没听说过。同时,村积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使村成了优质蔬菜品种、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吸引了周围乡镇及外省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村支书用1000元购进2000课美12PS4094西葫芦新品种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当群众从中央7台“每日农经”节目看到介绍西葫芦栽培新技术时都说,这都是他们3年前就已采用过的技术。

  每天清晨,村支书都会早早来到村远程教育活动室把门打开,因为每天都有很多群众到这里查询蔬菜价格和上市量。

  村作为灵宝市首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村,第一个接通了远程教育网站。2月份,外地市场西红柿批发价为每公斤3元,而客商收购时却人为压价,价格悬殊达0.8元,村两委及时从远程教育网络查询到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价格后,迫使客商提高了收购价,增加了菜农收入,群众一下子认识到远程教育网络的重要作用。有了网络,蔬菜销售就可以由过去的买主定价转变为菜农定价。从此以后,群众每天劳动之余,都要聚在一起,收看远程教育网络上的农业实用技术,上网查询资料,蔬菜产品信息,远程教育让他们着了迷。

  同时,镇镇政府建立了镇科技信息服务大厅,在这里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农经信息、观看农业知识录像。

  春节期间扔下地干活。如今这种现象在镇一些农村已很常见,但在几年前却只能在蔬菜名村——才能看到。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村的村民来说,虽然过得并不轻松,但却很充实。初四的一场大雪,让村的村民从下午4点多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从事蔬菜种植就是这样,遇到刮风下雪就得特别费事。”村支书说,下雪时如果不及时盖上草帘子,气温下降就容易冻坏蔬菜,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及时下地。

  村的菜农们每天早晚都需要下一次地,给蔬菜大棚上草帘、去草帘,遇到恶劣天气,他们更辛苦。“累是累了点,但是蔬菜让我们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所以我们也乐意在冬天里甚至春节里也忙活着。”村民崔师傅说。

  “虽然累却也乐意”这是很多菜农的心声。如今在真的很多村庄,没一案清晨和傍晚,高高的站在蔬菜大棚上忙活的菜农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聊天不忘话增收

  三五人聚在一起,聊的不再是琐碎家常,而是新年里如何增收,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的收成。时下,这已经成为灵宝市镇村农民在春节里聊天的一种新风尚。

  过去亲朋好友坐在一起聊天,都是拉拉琐碎家常,议议奇闻轶事之类的。如今就不一样了,种植什么最见效益、如何提高蔬菜管理水平、如何增加收入成了农民闲暇聊天时议论最多的话题。很多菜农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希望利用春节这个机会向别人学习经验和知识,以期来年菜种得更好,收入增得更多。而我们也从村民聊天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进步。

  面对日益扩大的蔬菜种植面积,存量为积极帮助群众搞好销售和服务,先后筹措资金3万余元,建设了一个高标准蔬菜市场,同时鼓励农民企业家投资建设蔬菜加工厂、蔬菜批发市场,有效减轻了农民以前卖菜难的问题。

  村的菜农现在种植蔬菜越来越讲究,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已经成为村蔬菜种植的的一条新路。村民每年都会记下当年的菜价一边来年作参考,通常,菜农们都会根据往年的菜价与时间做对比来进行新一年的蔬菜生产,同时按照产期倒算进行育苗、定植,使其可以按照菜农自己的预期上市。

  公司地处塔城市文化南路,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主营百货、建筑材料、水暖器材、五金交电、汽车摩托车配件、各类机械配件、机电产品(三类)、废旧物资回收、农副产品、土产日杂、工矿产品、汽车摩托车修理、房屋租赁、物业管理、果疏精深加工。拥有工艺、设备较先进的蔬菜、水果加工车间两个,贮藏能力1200吨的保鲜库一座,占地总面积28亩,农副产品主销往哈萨克斯坦国及疆内外市场。

  绿源农副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国谢米州谢米市拥有总建筑面积5000m2注册资金100万美元,流动资金3200万美元,资产总额1000余万美元的让撒亚服装、建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塔城地区绿源农副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紧紧抓住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诚信守法为原则,以创新为动力,以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建设“学习型”公司组织为目标,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方法,形成了一套符合公司发展实际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公司文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司自成立以来,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各项规定签订、实施每项合同,“重合同,守信用”从而提高公司的信誉和知名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每年定期组织企业领导和业务主管人员学习《合同法》及相关经济法规,使本公司的合同签订与履行工作更加规范。

  (2)严格执行公司制度的各项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及办法,对经济合同的审批、监督、检查、奖惩、统计方面明确规定,使合同管理人员能按章办事。

  服务态度是企业长期、延续发展的命脉,本公司遵从“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宗旨,具体表现在:

  (1)能主动与种植农户配合,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对未按合同规定种植、提供品种、质量的农户,采取其他措施,尽量不予索赔。

  (2)在产品销售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认真回访调查,对用户反馈的每条意见,24小时签复,务必达到用户满意。

  计量员负责所有计量器材的鉴定、督促及管理工作。计量器具确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他人不得随意动用,以免造成人为损坏,损坏的计量器具必须及时申报修理调换,不得带病工作。计量器具定期进行校准、鉴定,严禁使用未经校准过的器具,以避免对农户、公司的计量损失。

  塔城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是塔城行署所在地,也是塔城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塔城市有全国离城市最近、通商200多年、自然条件较好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巴克图口岸。

  塔城市辖5乡1镇3个国营农牧场,3个街道办事处,117个行政村,总人口14.39万人。辖区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的3个团场,总人口3万人。

  塔城市是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区,是自治区、地区的粮食、油料、甜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种植业结构比较单一,近年来如种植粮食、油料等,因本地没有龙头企业,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及价格波动的影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近郊人均土地日渐减少,城郊反季节蔬菜生产供应能力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蔬菜贮藏保鲜滞后,每年冬春两季市场上新鲜蔬菜基本上都是从区外购进,蔬菜月、季间价格差高达5-10倍以上,据统计全年外购蔬菜占当地蔬菜销售总量的60%以上。蔬菜保鲜贮藏及其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贮藏保鲜是蔬菜产品采摘后处理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是蔬菜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具有与国际化大市场相适应的蔬菜生产、贮藏保鲜供应体系,扩大供应,繁荣市场,丰富塔城市人民的菜篮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塔城市临近口岸的地缘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绿色食品,为此塔城市已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

  企业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蔬菜保鲜贮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形成种贮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解决了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出口、销售生产所需主要原料是蔬菜、水果。2004年塔城市蔬菜、林果种植约5万亩,年产蔬菜、水果近4万吨,塔城市周边地区年产蔬菜、水果至少在10万吨以上。为促使企业做大、做强,产生规模效益,我公司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形成“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拓宽原料的供应渠道,从周边兵团、塔城地区各县市、疆内外输进蔬菜、水果,原料供应充足。

  产品生产加工的技术依托单位塔城地区农科所,拥有一定的蔬菜保鲜贮藏科研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蔬菜保鲜加工模式。通过合作,塔城地区农科所在蔬菜保鲜贮藏和加工技术方面给予本公司强有力的支持。

  巴克图口岸辐射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土库曼等重工业基础好、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国家,但其轻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发展缓慢,同塔城地区经济互补性强,为塔城市保鲜蔬菜出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公司与哈国塞米州阿兰公司已签定年出口12400吨的农副产品出口合同,年出易额在3314000美元以上。

  新鲜的果蔬具有鲜美的色泽,风味和丰富的营养,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品,但是,由于果蔬属于季产年销的商品,生产季节性强,产量高,采收期相对集中,在采后的贮销过程中极易腐烂,因缺乏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出现“旺季烂,淡季断”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不仅影响正常的市场供应,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果蔬的生产发展。我国果蔬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2003年水果产量9000万吨,蔬菜产量3亿吨,但受到保鲜储备能力和技术的限制,致使果蔬在采摘后流通过程中每年损失率为25-30%,约750亿元。而世界发达国家将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总放在首要位置。美国的果蔬损失率仅1.7-5%,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果蔬采后保鲜加工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塔城市2004年总人口14.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近7万人。按人均日消耗蔬菜1斤(500g)计算,年需蔬菜总量2737.5万公斤。而目前塔城市尤其是冬、春反季节蔬菜供应紧张,自产蔬菜供给率不足40%,即本地反季节蔬菜年供应缺口约1000万公斤。尚有60%-70%的反季节蔬菜需要从300--600公里以外的乌苏市、乌鲁木齐市等地调入。

  塔城市周边,尤其是北部塔尔巴哈台山沿线一带,气候不宜种植蔬菜。该区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的162、163、164三个团场,人口近3万人,蔬菜年需求量在500万公斤以上,基本上依靠塔城市场供应。

  以上分析表明,塔城地区绿源农产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农副产品市场需求量很大,发展前景看好。

  塔城地区绿源农副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管理蔬菜加工及保鲜的各项业务。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保鲜库建设和建后管理实行全过程负责。

  公司下设合同预算部、保鲜技术部、市场销售部、财务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发挥员工潜在的能力,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

  合同管理人员负责本企业的各项合同的预算,签约,管理。严把合同签订履行关,对每项合同都做到五有:有台帐,有统计,有记录,有数据,有情况反映,并登记造册,归档管理。负责组织种植及技术服务,协调各种植农户与公司之间关系。

  保鲜技术部负责组织库区蔬菜保鲜配套技术服务,协调各农业技术部门作好蔬菜收购基地的农技推广、宣传和人员培训工作。

  市场部负责制定的全年市场开发计划、销售计划,在国外、区内主要城市设立销售网点,销售网点由市场部垂直管理。销售网点的工作由市场部统一领导、统一策划。逐步形成遍布全区、统一领导、机构完善、运作有效的营销网点。市场部担负着产品的销售工作,是公司销售工作的神经中枢。负责统一的策划,发货、回款、宣传、促销、信息传送和反馈。

  财务部负责公司的账目统计、回款及基地的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资金平衡。具体执行公司的财务计划,对合同预算部、市场销售部、技术部等部门报来的会计资料进行汇总,编制经营财务报表。

  一是进行广告促销,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客户了解公司及公司销售的产品;二是树立品牌意识,实行与标牌标识、包装产品相配套的创名牌战略,以防假冒,取信于民;三是要通过与国外客商联合,增加销售网点,树立“品牌”形象;四要加强疆内各大城市销售网点建设。

  企业生产加的农副产品均为绿色食品,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食用果蔬产品,对于增强人民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对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岗位繁荣社会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和保障社会安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广大农民提高生活质量,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加速塔城市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辐射带动全区蔬菜种植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就业机会和扶贫效果。

  企业年农副产品加工出口额在3314000美元以上,国内销售在9437021元以上。年收购、加工成本8541678元,经济效益可观。年交易规模在1亿元以上,企业无银行贷款、欠税、工资、社会保险金、折旧,资产负债率68.59%。企业总资产报酬率6.1%,高于银行利率。

  果蔬保鲜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果蔬市场,增加了地区市场供应量,而且,使所生产夏秋优质蔬菜60%以上出口或销往外地,成为塔城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支撑产业。以农副产品收购加工方式辐射带动塔城市及周边县市10万亩蔬菜、果树种植区,带动种植农户1500户,必将带动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提高种植质量,实现特色农业、林、牧等多业并举,对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调整,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乃至对塔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和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差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塔城市的农民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少农民仍然生活困难,本公司通过果蔬保鲜、加工、销售,可以增加就业岗位350个,通过安排就业,为当地农牧民早日脱贫创造条件。对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和保障社会安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日趋成熟,并越来越为消费者所接受,其在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流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此同时,兼具盈利商品与聚客商品双重效能的蔬菜产品,已被诸多连锁超市提升到经营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各连锁超市纷纷通过建立生鲜配送中心、寻找蔬菜经营合作商、店面自营蔬菜等方式来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然而,调查发现,南京各家连锁超市门店的蔬菜经营却没能够像这一模式下的其它商品一样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业绩可说是喜忧参半,部分超市甚至常常因蔬菜品质问题被消费者投诉,进而影响了连锁品牌形象。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调查小组使用观察法对南京市的苏果、金润发、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各大连锁超市的蔬菜销售进行调研,将其经营的蔬菜品项数与品种数与周边菜场进行比较,发现:连锁超市的蔬菜品类与品种明显少与菜场,以某超市为例,其蔬菜品项数与各品项的品种数仅为菜场的55%和30%。

  调查小组选择了10种常见的蔬菜,对菜场、超市、批发市场进行1个月的比较研究,发现超市40%的蔬菜定价高于菜场,其中西红柿、青椒等常见蔬菜超市价格比菜场高出20-35%。调查小组还发现超市晚市以后,部分菜品就会出现枯萎腐烂等品质下降的现象。

  通过调查,结合对超市生鲜部门主管的访谈得知:(1)在进货环节,有的超市为了保证自己的毛利率,往往一味压低供货商的进价,而忽视对供货商所提供蔬菜的质量控制,从而导致蔬菜质量和安全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较大,一些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农产品含有过量的有害化学成分。一些菜农受利益驱动,把打过农药未过休药期的蔬菜采摘上市销售;大多数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调查组到南京某蔬菜批发市场就发现未经检验的蔬菜就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的现象。(2)在验货环节,有些门店直接从农民或加工企业购买蔬菜,没有冷链衔接,保鲜配送成为物流中的盲点。验货手段落后, 对蔬菜不进行生化检测就上架销售,质量管理多停留在感官及供方提供的资料上。(3)在销售环节,现有的设备和处理办法也不能充分控制食品安全,甚至人为更换包装日期的现象。

  超市蔬菜品种各异,商品品性不尽相同,存贮要求也有不同,开架陈列的新鲜蔬菜具有随时间而枯损的特性,调查发现大部分超市蔬菜陈列区没有专用的保温降温设备,蔬菜难以保持其新鲜度,且无菜品整理制度规范, 这样会缩短货架周期, 增加损耗, 削弱商品表现力。

  调查小组还发现,绝大多数超市只是在晚上采取打折或买一送一的方式清空不新鲜的菜品存货,而缺少一个系统有效营销及促销方案,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是对连锁品牌的一种损害。

  调查小组参观了2家连锁超市生鲜配送中心,发现从蔬菜的接货、验收、质检、入库、分拣配货到配送运输、收货、上架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各环节多处于人工处理状态,蔬菜物流最基本的单位尚未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物流效率,加大了物流运营成本。

  调研小组于2010年3月10日——4月10日期间,选择有代表性的菜场、超市以及居民小区,采取以年龄分层的随机抽样法,针对消费者选择蔬菜购买地及其主要决定因素、对蔬菜的需求状况以及对高品质净菜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南京市民蔬菜消费状况的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经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受访者中有56.6%的人选择在菜市场买菜,33.4%的人选择在大型超市买菜,3.7%的人选择在便利超市买菜,另外6.3%的人在路边摊或其它地点买菜(见图1)。由此可见,选择连锁超市类作为买菜地点的消费者比例约为37.1%。

  问及他们选择买菜地点时考虑的因素时, 40%的消费者选择离家或工作地点近,26%考虑蔬菜新鲜、卫生,21%考虑价格便宜,13%考虑蔬菜品种齐全(见图2);其中年龄层次越低的考虑离家、工作地点近的因素越多,考虑价格的因素越少,而年龄层次越大的则越注重价格因素。

  受访者中,有30%要求蔬菜新鲜,25%要求蔬菜绿色、环保,18%要求蔬菜价格便宜,17%要求蔬菜卫生,10%要求蔬菜购买方便(见图3)。

  此外,调研小组通过制作净菜(净菜即摘除了不可食部分,并经清洗、清除有机农药、消毒杀菌处理、包装等系列处理的一种可直接烹调食用的蔬菜产品)模型对消费者态度进行访谈,能接受与不能接受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7%和53%。

  以上数据表明,在现今的生活方式下人们的蔬菜消费需求是有一定差异的,由于蔬菜购买者受自身教育、文化、职业、经历、年龄、收入、饮食习惯以及购买力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产生蔬菜需求与购买动机的多样性,加之各连锁超市通过数年努力形成了相当一批稳定的顾客群体,以上条件形成连锁超市进行蔬菜市场细分的客观基础。

  然而,调研小组深度访谈6家超市生鲜部主管时,发现100%的受访者不能对本超市的蔬菜消费者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且市场细分因素仅停留在购买力上。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形成:连锁超市经营蔬菜市场定位不明确、蔬菜品项及品种的同质化、蔬菜品质监管不到位、物流配送效能低下等问题,连锁超市的蔬菜经营项目无法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若遭遇市场定位准确的竞争对手挑战,必然会造成战略上的损失。

  目前现状和存在的威胁则显现出连锁超市蔬菜经营进行市场细分的急切性、重要性。

  连锁超市应以各门店为单位调查顾客的需求,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细分因素(调研中我们发现:消费者收入水平并不是唯一的重要的细分因素),然后各门店要进行蔬菜经营项目的市场定位,开发出差异性的蔬菜项目及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即各连锁门店的蔬菜产品组合要满足周边商圈的顾客需求,切勿在所有的连锁门店推出统一的蔬菜项目。具体建议如下:

  连锁超市蔬菜物流全程应投入冷链设备,如:温湿度可调节流通加工车间、冷藏配送车,这可以明显地延缓蔬菜的衰老和品质下降,降低自然损耗。在销售货架期间,根据蔬菜呼吸特征选择适当手段,如叶菜类的温湿度调节设备、冷藏柜的使用。只有提高了蔬菜物流链的运作效率,才能保证满足各细分市场不同顾客群的需求。

  各连锁超市应使用蔬菜物流链质量跟踪技术,如:条码、rfid、gps、edi等物流信息技术,以便连锁管理部门监控到各环节蔬菜品质并在货架上给各细分市场的消费者一个完全公开的蔬菜品质信息,包括:产地、采摘时间、供应商、安全指数、包装时间等,更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形成连锁超市蔬菜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为连锁超市吸引更多的顾客。

  由于各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与支付能力的差异,必然形成不同的蔬菜品质与品种要求,合理运用连锁超市的蔬菜配送中心的流通加工功能,包括:高档蔬菜礼盒订配、净菜加工、熟菜精加工、门店个性配送等项目,这样有利于提高连锁超市顾客的满意度,各连锁门店利润空间,保障企业战略实施。

  根据各细分市场顾客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促销方法,比如:节假日促销、社区厨艺交流、健康食疗讲座、发放优待券、限时特价等促销组合方法;在促销中应坚持宣传绿色消费,加强员工的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

  据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最新资料显示,南京主城区(六城区)人口总计2510659人,如果以每个家庭5个人保守计算,那么南京则有约502132个家庭,每个家庭平均每天消费蔬菜15元计算,每年南京市主城区蔬菜市场容量约为人民币12.9211亿元。若南京的连锁超市能对周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开发试销对路的蔬菜产品组合,正确整合蔬菜物流各环节,包括:采购、仓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运输、销售上架,再加上丰富的超市促销活动,南京连锁超市的蔬菜经营项目一定会有所提升。

  [1]《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2008- 2009)》、中国连锁协会、2009年第7版

  [3]刘爱军、苏果超市农产品物流发展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08.08(下)、111

  [5]武莹浣、超市生鲜食品鲜度控制问题及策略、科技创新导报、2009 no.29、184

  以中省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立足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保障民生,以保证冬春蔬菜供应、满足应急需要、平抑菜价大幅波动为目的,坚持市场化运作,依托骨干企业,采取“政府委托、企业运作、适当补贴”的方式,建立储量合理、管理严格、投放及时、运转顺畅的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做到储备蔬菜调得进、存得好、销得出,确保蔬菜市场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

  根据我市居民消费习惯,主要储备品种为白萝卜、红萝卜、土豆、洋葱共四种耐储存、易周转的蔬菜。

  储备规模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陕政发〔〕46号)中关于强化城市蔬菜供给应急能力建设的要求确定,即“确保重要的耐储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动态库存”,核定市级冬春蔬菜储备总量为2000吨,其中白萝卜500吨、红萝卜500吨、土豆500吨、洋葱500吨。

  储备方式根据菜源和储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采取动态库存(委托骨干蔬菜流通企业、批发市场结合自身经营,实行动态周转并保持应储备的库存规模)和产地储存(委托合作社和生产大户在产地储存)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库存和产地储存的具体数量由市蔬菜储备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

  在充分考虑地区农产品产销特点和承储单位经营资金实力、加工仓储能力、市场影响力、企业信誉、抗风险能力、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储备单位备选名录。在对备选单位的经营规模、经营情况、仓储能力、银行信誉等方面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择优选择承储单位,报市蔬菜储备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签订承储合同。通过合同明确政府和承储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1.储备蔬菜的管理。储备按照“政府委托、市场运作、权责明晰、自负盈亏、适当补偿”的原则实施。在储备期内,政府不启动抛售储备蔬菜的情况下,储备蔬菜可参与企业经营周转,但承储单位必须始终保证承储数量,满足调拨任务的需求。储备期满后,储备蔬菜由承储单位自行销售,自负盈亏。

  2.储备蔬菜的动用。储备蔬菜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动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致使蔬菜市场出现脱销断档趋势;市区蔬菜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供应偏紧时;其它需要动用的情形。

  3.储备蔬菜的调拨。储备蔬菜是市级专项储备物资,未经市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发生重大情况确需动用市级蔬菜储备时,由市农业局会同市发改、财政、商务、物价等部门向市政府提出申请,经市政府批准后按照制定的应急供应预案组织实施。

  4.储备蔬菜的销售。经市政府批准动用抛售储备蔬菜时,应遵照有计划、逐步投放的原则,储备蔬菜实行定点、限量、挂牌销售,销售时优先考虑“农超对接”、“农社对接”销售点。销售价格由市物价局参照储备蔬菜入库时价格合理确定。

  为了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此项工作开展,市政府成立由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农业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市农业局、财政局、发改委、商务局、物价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蔬菜储备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事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蔬菜储备方案、储备种类和数量,审定蔬菜承储单位,审定蔬菜供应应急预案和补助方案。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蔬菜储备的监管,制定储备蔬菜购进、入库、储存、抛售、补贴管理实施细则,采取定期核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承储单位和储备库进行检查,确保全部蔬菜储备数量到位、质量安全、调用顺畅、保障有力。

  市农业局负责会同市发改、财政、商务、物价等部门确定承储蔬菜的单位,负责与承储单位签订承储合同;制定储备蔬菜供应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储备蔬菜的入库验收、日常管理及投放;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与蔬菜直销店有效对接的投放网络。

  各蔬菜承储单位要严格按照承储合同的规定,及时入库、专库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挂牌标存。未经允许不得动用储备蔬菜。对违犯规定的承储单位,要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当事人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直至取消其承储资格。

  湖北省利川市七跃山鹿驰村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与湖北省利川市交界处,海拔1 700米,318国道从村旁经过。常年降雨量较多,气候冷凉湿润;光照强,早晚温差大,病虫害少;土壤肥力高,有机质含量高。适宜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

  1.基本情况。七跃山鹿驰村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与湖北省利川市交界处,距利川市30公里,距重庆市万州区40公里。海拔1 700米,318国道从村旁经过。常年降雨量较多,气候冷凉湿润;光照强,早晚温差大,夏季气温9~30摄氏度,冬季气温0摄氏度左右,病虫害少;适宜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全村土地3 500亩,人口376,户均种植面积30亩。传统作物为玉米、向日葵,近年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主要品种有大白菜、包白菜、白萝卜,以包白菜和白萝卜产量最高、面积最大。

  2.发展环境和政策分析。市场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蔬菜需求已由大宗应时蔬菜转向反季节、超时令蔬菜,由一般化向无害化、优质化、营养化转变。特别是临近的重庆市及万州区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进一步增加了需求。在反季节蔬菜供应方面,周围适宜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的地区大多已经发展成为蔬菜种植基地,外部供应量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不大。政策环境:2001年以来,利川市确立蔬菜为支柱产业之一,定下了“到2015年,全市建蔬菜基地40万亩,播种面积达60万亩,产量达120万吨,产值达12亿元”的发展目标。该市投入2.5亿元,先后实施了蔬菜基地建设、人畜饮水工程、高山经济路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项目。政府大力鼓励冷凉山区的无公害蔬菜生产。

  3.种植技术和产量水平。目前主要采用地膜覆盖双陇三沟栽培技术,在整地起垄时施足底肥,大白菜和包白菜育苗移栽,白萝卜手工点播。该技术将冷凉山区自然条件和反季节蔬菜生长发育特性相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一体化栽培技术,适合七跃山特殊情况,已经为广大农户所接受并掌握。每年在3—4月份即可播种,夏秋季节可收获三季萝卜或白菜。包白菜单季产量可达2 000~3 000公斤/亩,年产8 000公斤/亩;白萝卜单季产量可达3 000~4 000公斤/亩,年产超过1万公斤/亩。品种来源主要采用国外的进口种子,种子价格较高,但品质好。翻耕土地主要采用小型的微耕机,其他田间管理仍以人力生产为主。

  4.经营方式和生产成本。主要的经营方式为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户均经营规模在20亩~100亩之间。近年逐渐出现外来投资者成立的蔬菜公司,转包当地农户的土地或新开垦土地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在1 000亩左右。对于当地农户来说每亩地的蔬菜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投入占大部分,包白菜的总成本约为1 000元/亩/季,白萝卜的总成本约为1 200元/亩/季。对于外来投资者来说每亩地的蔬菜生产成本包括土地租金、农资投入、劳动力成本、运作成本,主要部分仍是劳动力。

  5.加工与销售。该村生产的反季节蔬菜全部鲜销,仅在田间进行简单的挑选。销售方式主要是外来商贩现场收购,农户很少有定价权,收购价格一般为包白菜0.4元~1.2元/公斤,白萝卜0.3元~0.9元/公斤。在多数年份农户竟能获得较好的收益,但也有部分农户出现亏损或者蔬菜烂在地里的情况。一些较有见识的农户联系亲戚朋友租赁大货车跑湖北和重庆的蔬菜批发市场,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1.基础设施差,制约了生产发展和产品销售。虽然有308国道从村边经过,但国道附近的土地大多为林地,不适合蔬菜生产。主要的蔬菜土地都在远离国道3~10公里的地方,通往蔬菜地的公路为农民自发修建的机耕道,道路狭窄且路况很差。生鲜蔬菜的生产需要的大量的物资投入,并蔬菜成品销售也需要及时运往消费地,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较高。目前该村的机耕道已成为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土地不够集中平整,大多数土地都属于一家一户,户均面积20亩~30亩,且分布在不同的地块。土地最分散的农户,其地块的平均面积不足1.5亩。在如此小规模的土地上进行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不可能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农户蔬菜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此外,该村常年降水量丰富,却没有一个中小型水库,生活用水主要靠自家的小蓄水池。生产用水全部靠老天爷,遇到干旱年份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就造成该村蔬菜生产水平和蔬菜品质的年度间不确定性。缺乏生产生活用水,成为制约该村蔬菜生产的又一瓶颈。

  2.信息化水平差,经济意识落后。七跃山鹿驰村处于高海拔山区,信息化条件差,接受外界信息的唯一现代化渠道只有卫星电视。无法及时了解外界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蔬菜的供销行情信息,使得村民在面对外来商贩压价时很少有博弈空间。村民们改进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积极性也很低,他们大多满足于现在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还没有意识到外来投资对当地蔬菜生产的影响。

  3.文化素质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在小学阶段,很少有人读完初中。村小学只有一个班,幼儿园和一至五年级全部在一起上课。在不适合蔬菜生产的10月至次年2—3月份,大多数村民无事可做,整天就是打牌,娱乐生活单调。虽说近几年来靠种植反季节蔬菜,大多数村民也挣了不少的钱,这些本应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主要用于冬闲季节打牌,其次才是修房子和生活开支。

  4.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主要的经营方式为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户均经营规模在20亩~100亩之间。除翻耕土地主要用微型旋耕机之外,其他田间操作全部靠人工劳作完成。劳动力来源除主要依靠山下的农户在蔬菜生产的繁忙季节上山来打工,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受经营规模和土地条件限制,又无法采取机械化作业。

  力争通过十年努力,将利川市七跃山鹿驰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安定、环境优美、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村。

  1.经济发展,现代标准化农业初具规模:实现所有田间道路硬化,滴灌喷灌等节水蔬菜生产面积超过50%,实现旱涝保收。所有耕地实行机械化作业,严格按照无公害甚至绿色蔬菜标准进行蔬菜生产。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绿色生态蔬菜为主的第一产业产值达到5 000万元;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蔬菜储运业产值达到3 000万元;以休闲度假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达到1 000万元。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村民收入多元化增长格局基本形成。

  2.公益事业配套,村民素质提高:完善村幼儿园和村小学的设施设备,让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就近入学,家长能够安心发展生产。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建立村级幼教、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50岁以上村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力争达到100%以上。建设村级公共活动中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用五年时间对全村主要劳动力进行培训,村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全村力争培养或引进两名以上的反季节绿色生态蔬菜生产专家型人才,每户至少有1名技术明白人,在青壮年劳动力中消除文盲。

  3.生态环境保持优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进一步改善。将蔬菜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蔬菜储运业、休闲度假旅游业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美好、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的和谐发展格局。

  1.改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改建村级公路,主要是裁弯、取直、硬化,完善交通条件,让生产物资进得来,农业产品及时出得去。修建数个小型的水库或水塘,作为干旱年份的生产生活备用水源。也为将来发展乡村休闲度假经济创造基础条件。资金来源通过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和蔬菜基地建设资金解决一部分。近几年来大多数村民通过种植反季节蔬菜获得了不少收入,据保守估计在正常年份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50万元,让村民们出一部分资金改建公路、水库是可行的。

  2.联合经营,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本着自由自愿的原则,鼓励村民成立多种形式的蔬菜生产经营联合体或协会。逐渐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耕作,将大部分工序利用机械作业,降低劳动力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统一购买农用物资,提高物资采购的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保证农用物资的质量。统一对外销售,提高蔬菜产品销售的对外议价能力,保证农户获得正常合理的利润空间。统一加工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品牌影响力。由此节约大量劳动力,发展其他产业,形成分工协作、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将有限的劳动力资源用在刀刃上。

  3.改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生活。改建村小学和幼儿园,让村民的孩子在家附近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大人们也可以专心搞生产谋发展。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资料室,配置联网电脑,让村民们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同时也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改掉打牌的不良习惯。

  4.拓展增收渠道,发展农家休闲度假服务业。鹿驰村海拔1 700米,冬冷夏凉,距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仅80公里,适宜开发成冬季赏雪、夏季纳凉的休闲度假基地。该村全部为土家族和苗族人口,由于交通闭塞,目前还有不少的土家族和苗族文化遗存。可以挖掘两个民族在该地共存的民族文化和特色习俗,既丰富了村民在冬闲时节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保留了传统文化。这不仅给村民增加了一条创收渠道,同时流动人口的增加会带来更多的新观念、新文化,从而有助于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蔬菜标准园区创建为契机,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我区蔬菜产业化进程,通过集成技术、集成项目、集中投入、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加菜农收入。

  联盟有机蔬菜标准园的产品达到国家有机蔬菜标准,通过国家有机认证,获得国家有机蔬菜产品认证证书,树立有机蔬菜品牌,基地亩产量4.5吨,亩产值10000元,节本15%,增效40%。

  按照有机蔬菜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本标准园建设在交通便利,气候独特,环境无污的区界水乡联盟村委会。水源独立,所有灌溉水都来自于三座人放天养的水库,没有污染,符合有机蔬菜水质标准。土壤条件好,沙质土,肥沃,土壤有害物残留经检测符合有机蔬菜土壤条件质量标准。基地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完成园田化平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排灌方便,修一座水库和加固一座水库,硬化环基地道路5.1公里,建沼气池86个,沤肥池80个,小蓄水池50个,反季节蔬菜生产和育苗钢架大棚100个。本园总体规划3000亩,首期建设1000亩,整个基地做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

  本标准蔬菜园已按照国家有机蔬菜生产标准,制定严格的有机蔬菜生产栽培技术规程,有机叶菜类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有机豆类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有机瓜菜类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有机茄果类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其他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以及有机蔬菜基地田间杂草防控技术规程。制定有机蔬菜基地土壤培肥计划,提倡使用农家肥和绿肥,购买使用经过有机认证的有机肥,禁止使用化学肥料,逐步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引进蔬菜品种,推广蔬菜良种,制定有机蔬菜种苗供应计划,禁止使用转基因种子,应用大棚集中育苗生产技术,保障有机蔬菜种苗自供充足。推广示范有机蔬菜生产技术,采用地膜、薄膜、遮阳网等覆盖的避雨栽培技术,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的综合防治病虫害措施,使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以上,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推广使用太阳能灭虫灯和黄色粘虫板杀虫技术,降低害虫基数,按10亩/盏密度安装110盏太阳能频振式灭虫灯。推广使用矿物源、植物源、微生物源物质防治病虫害,如硫磺、硫酸铜、高锰酸钾、生石灰、农用链霉素、井冈霉素、植霉素、农杭120、苏云金杆菌、印楝素、枯草芽孢杆菌、鱼藤桐等。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生产检查、跟踪审查、培训、客户投诉、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完善投入品管理体系,建立有机蔬菜生产田间农事操作记录档案,强化蔬菜产品检测检验,逐步形成有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推行标准化体系生产。

  为搞好有机蔬菜销售,实现有机蔬菜商品化,制定有机蔬菜产后处理规程。对有机蔬菜产后的清洗、分级、去杂、包装、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作出规定,进一步提高有机蔬菜的商品性。去杂要去除老叶、黄叶、病叶、病果等,清洗要清洁无污的水进行。分级要根据蔬菜产品的特性,按外观、大小、好次等质量标准进行。包装采取统一规定、统一制作的包装盒进行,贮藏和运输按规程操作。有机蔬菜销售采取两种有效方式,使有机蔬菜实行100%商品化。一种方式是大户和带动菜农生产的蔬菜品种,实行订单生产,进行外销,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等地。主栽种为毛豆、甜玉米、西兰花。另一种方式是由专业合作社组织菜农生产销售,主供本市城镇居民消费,在城区设立直销店和超市代销点直销,对大的餐饮店和食堂进行配送。

  加大区有机蔬菜品牌建设,加快有机蔬菜认证步伐。在现有机转换期认证的基础上,力争年通过有机蔬菜产品认证和获证书。通过向工商部门申报,获得区有机蔬菜注册商标。统一制作有机蔬菜销售包装盒和包装袋,使用区有机蔬菜标识和商标,扩大有机蔬菜品牌效应,开拓市场,提高效益,使有机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100%按有机品牌出售。

  一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成立市区界水联盟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把180户有机蔬菜种植户组织起来;成立18个互助组,在生产中互帮互助互监。二是引进强有力的企业作为载体,引进广州市番禺区绿色农产品发展公司承建有机蔬菜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菜农生产。以合作社或企业为载体,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购买投入品、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做到100%统防统治,100%土壤培肥、100%实行订单生产。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联盟有机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区长徐文泊任组长,区委常委农工部部长章丽萍、区政府副区长熊涛、区政协副主席蔬菜办主任傅勇学副组长,相关单位有关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界水联盟有机蔬菜的指挥、协调工作,为本标准园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2.广泛宣传发动。组织园区的菜农、合作社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现场观摩、亲身感受吸纳外地先进经验。组织召开群众大会、群众座谈会,统一菜农认识。采取宣传牌、宣传单、宣传栏、电视、报纸、宣传车、横幅、短信等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区联盟有机蔬菜创建活动开展情况,为本园区的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3.建立技术服务网络。成立区联盟有机蔬标准园创建菜技术服务组,成员由华南农大专家、区蔬菜办技术人员、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组成。建立三级技术服务体系,一是聘请华南农大从事有机蔬菜生产的专家教授为技术支撑。二是区蔬菜办技术人员为技术贯彻。三是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为技术落实。建立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进行园校联姻,专家入园,邀请华南农大等高校的专家进行技术讲座,加密菜农培训,加强现场指导,为有机蔬菜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4.加大基地建设投入资金。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联盟有机蔬菜标准园建设资金投入。一是区财政预算经费。二是积极争取并整合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三是有机蔬菜合作社菜农自筹。四是引进外地强有力企业投资承建等等。

  当前,我国农产品已经进入高成本、高价格阶段,加上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产品市场波动愈加剧烈。然而,农民群体并未从农产品高价格中获得利益,其主要是农产品流通的问题。长期以来,农业领域“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导致农产品流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流通领域组织化程度低,流通环节多,产销对接不畅,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卖难买贵等现象反复出现。过去的几年中,政府及社会对农产品流通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探索出了“农超对接”的模式。然而,“农超对接”由于存在农户相对议价能力不强,也无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等问题,因此,全社会对农产品流通的探索仍在继续。政府的相关部门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借鉴了“农超对接”模式,另一方面又展开了积极的进一步研究,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农社对接新模式。

  “农社对接”是一种农民与市民直销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在此模式之下,农产品将不经过多层次的中间商,直接从农户送到消费者手中。目前,全国各省市按照农业部经管司《统一开展“农社对接”试点工作的批复》的要求,积极组织了“农社对接”试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传统农产品流通一般都需要通过多个层次的渠道商才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的一般流通模式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和消费环节。如图1,农产品从农户手中,通常要经过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间商,最后才到达消费者手中。

  传统农产品流通问题实质是农民群体因为自身禀赋的原因,导致农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交易成本,这些成本存在于农产品在多个中间商之间。“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实质上就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如图2),将这些存在于外部的交易成本内部化,并且降低总的交易成本,使农户和消费者都获益。

  这种减少外部交易环节的行为在个体农户独自经营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原因在于我国个体农户生产规模较小,资产水平较低,难以实现独立大规模仓储、运输和销售的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众多个体农户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经营,便让大规模仓储、运输与销售成为可能。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不一,配置仓储、运输及销售设备能力差别,目前,已有的“农社对接”实现模式也有不同。具体而言,主要有三种模式:临时销售模式、周末市集模式和直销店面模式。

  设立临时销售点是指由合作社每周定期到社区组织销售鲜活农产品,这是“农社对接”初期阶段。

  周末市集是指政府或部门,举办周未农产品市集,方便市民直接购买优质适价的农产品。这种模式,政府有一定扶持,没有任何展位费、推介费等。因参与成本为“零”、市民现金结算,受到合作社的广泛欢迎。

  直销门市是指参与“农社对接”的合作社直接将门店开设到服务的社区之中,租用门面,统一设计、装修、统一配送、统一经营,长期、稳定地供应农产品供社区居民购买。这种模式还能够细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其一:单个合作社独立设立销售门市;其二,直销门市模式对于合作社的要求较高,一般只有实力比较雄厚的合作社才能实现这种模式,然而,通过合作社联合的方式,同样也能让一些实力较弱的合作社进行此种模式。

  二、合作社进行“农社对接”的要素——基于重庆市万州区小岩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农社对接”案例

  重庆市万州区小岩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下称“小岩蔬菜合作社”)在整个重庆范围内实现“农社对接”较好的合作社,目前开设的社区直销店有10个,属于“农社对接”中直销店面的高级模式。小岩蔬菜合作社不仅在设施购置、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投入,更是在管理模式、人员培训以及品牌塑造等方面进行了努力,而后者对小岩蔬菜合作社顺利开展“农社对接”,创造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重要影响。

  小岩蔬菜合作社在“农社对接”方面取得成功,并不仅在于基础设置建设和基础设备购置,更多的在于其对合作社内部软实力的培养。

  重庆市万州区小岩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现有注册资金101.2万元,资产总额456万元,社员386户,拥有统一经营面积5000亩。合作社组织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办公设施设备完善。拥有标准化办公室1200平方米,农业生产资料展示厅100平方米,1000平方米产地批发市场、500平方米蔬菜加工厂、300吨蔬菜冷藏库、2000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批发市场门店2个、蔬菜社区直销店10个。合作社拥有销售、管理等各类工作人员共148人。2009年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2011年被定为农业部部级示范合作社,2012年被评定为部级示范合作社。

  小岩蔬菜合作社实现“农社对接”主要采取了如下方面的措施: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二,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其三,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其四,进行品牌培育。

  小岩蔬菜合作社为了成功实现“农社对接”,进行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的设备购置。其一,合作社投资50万元成建500平方米蔬菜清洗整理、分级、包装的净菜加工厂1个。其。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