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栏目导航
 
 
首页!星球娱乐挂机!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19 00:34   

  首页!星球娱乐挂机!首页张玉香首先高度评价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产品预警与调控工作取得的成就,认为入世十年来农产品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工作在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以来,为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机制,提升市场预警水平,农业部吸收科研院所的专家正式成立了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同时,推动部省两级联动,协同开展市场调研,联合研判市场形势,目前已经建立了涵盖粮、棉、油、糖、猪等18 个品种的分析师队伍,打造形成了数据、分析、会商和四大平台,分析研判范围越来越广,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政府各部门越来越重视,服务宏观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功能越来越强。

  张玉香强调,广大农产品分析师要准确把握新形势和新阶段对农产品监测预警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强化分析研判工作。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特别今年以来,农业部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上半年夏粮丰收,农民增收幅度超过城镇居民。下半年党的十即将召开,后面的任务更重,夺取早稻和秋粮丰收使全年农业有好收成还要有很多工作要做,对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应该监测研判在先,生产发展紧跟。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对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日前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会上,回良玉副总理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生产关系的过程,是一个既要解决面上突出问题,又要触及深层次矛盾的过程,提出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的要求,也为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农业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性明显增强,农产品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显著,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热钱和国内投机资本对农产品的炒作都是过去没有的,今年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疲软,农产品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也为农产品市场分析研判提出了新要求。

  张玉香指出,面对机遇和挑战,广大农产品分析师应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的方法,提高分析研判的质量和水平。在分析过程中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前瞻性的判断,深层次的思考,更好地发挥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的作用。

  宁夏农牧厅厅长赵永彪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感谢农业部长期以来对宁夏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支持,希望与会领导同志和代表在宁夏多走走、多看看,对“三农”工作留下宝贵意见。赵永彪表示,近年来宁夏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枸杞发展到70万亩,压沙瓜发展到100万亩。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宁夏带来了重大改变,原来种10亩西瓜卖不出去,现在种100万亩的压沙瓜供不应求,原来是我们找市场,现在市场找我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的基础性经济,也是支柱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对于国家经济的增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逐步进入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在此契机下,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茁壮成长,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相互促进,携手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快慢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我国农业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与农业相关的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而传统的农村金融理论是把农村金融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是农村信贷补贴与农村金融市场。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地发现上述的理论划分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和多方面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套全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传统的农村信贷补贴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城市化进程较慢,农村金融市场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占据主导,因此政府是主要的推崇者,是通过政府干预来强化信贷政策的补贴理论。然而,这项理论是有缺陷的,它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较快的地区,也跟不上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节奏,无法促进所有农村的金融发展。相对而言,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将信贷补贴完全取代,否认了传统意义上的信贷形式,强化金融市场的机制建设,避免因利率变动而引起的金融环境恶化、市场资源紧缺或通货膨胀等问题。不完全竞争理论是基于当前落后山区的环境弊端而产生的,它支持政府的干预,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翻阅我国的经济发展史,真正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的内容并不多,往往只有极少的成果记录。这足以证明农业经济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延缓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着眼全球,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史,许多发达国家都以工业和科技行业等为发展重点,这直接导致了从事农业人员的流失,虽然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已取代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但是仍然不能弥补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能以完善的社会福利和高额的农业补贴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们不能忽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在合理发挥它对社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努力提升农业经济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平衡发展发挥它该有的作用。

  面对全球经济的工业化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均衡发展各产业,不能一味的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工业、科技等其他行业,要在加大发展其他行业的同时,稳步发展农业经济,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稳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和社会各行业经济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综合以上的观点,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不能忽视的,虽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它们的关系,来解决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所谓的静态角度分析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指的是以传统的方法用图表和模型方式对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在获得相关的总结性数据之后,得出科学化的经济结论。再以统计出的科学数据和经济结论为基础,从各方面解析农业经济增长对于社会金融发展的相关作用。

  要想在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时,保证它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就必须有不同的标准尺度来评测和评估,而且这还是最基本的。我国重要的农业组织成员有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我国在农业上的生产价值情况可以通过它们的总产值得到最基本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好的看到农村居民最基本的收支情况和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对这些指标分析做好后,还要指望金融指标,最重要的就是农村的金融指标,这样一来,就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出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动情况以及它对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和有哪些阻碍。在这里,农村金融指标主要选择农村信贷金融业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金融业这两种,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种指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很了解,能在广泛的范围内适用,正因为它们的要求很低,所以很多的农民会选择使用它们,并利用它们来维护经济生活,这样也有利于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它是一本权威性的著作,这本资料里的数据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因为数据都来源于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通过权威性的数据提供,很容易得出几大支柱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只有在各种数据证实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比值。然后建立一个数据模型,通过数据的走势和流程图,预判未来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动态角度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指的是以时间为分析方式,通过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在每个时间段的关系变化,得出相应的一些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每个时间段的经济结论。这些以动态角度来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每个时间段的经济结论,可以得出相关的一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用这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来研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基本走势。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研析过程中,我们要从静、动态两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更加系统的为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正确的引导路线,才能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可以利用函数原理来对其进行分析。在上述的静态分析过程中,是有提出使用模型来对其进行分析,在这里把模型运用到函数分析材料里面,这样就能很好的看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就目前而言,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处在农村最基本的时期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处在农村的时候,其在生产过程中,它们的生产总值已经远远高于所预期的人均贷款水平,既然是在动态的角度上,那么自然知道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以前所知道的农业信贷水平和预期的目标跟实际存在的信贷水平是一样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的弊端日益显露,传统的金融政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形势,因此,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刻不容缓。当然,现代化金融体系依然不能脱离农村金融的建设基础而独立存在,需要强化体系建设,结合城市化发展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加以完善并实施,只有从农村抓起,让农村金融体系有了一个稳固的政策保障,整个金融市场才会取得明显的改善。所以,政策的支持对于体系的发展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是引导者和扶持者的作用,让政策更好地应用到机构的规划发展中,适应国有资本的发展,并鼓励国有资本与民有资本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此外,还要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等,不断丰富农村金融工具,扩大民众运用金融工具的范围,如信息系统与信贷系统相结合、加强网络系统体系建设等,彻底废除传统的小额贷款,达到政策现代化、效益现代化以及区域发展现代化的综合效果。

  在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调节当前的金融结构。由于市场发展趋势不可预测,市场所追求的是短期效益,而金融系统要确保长期效益最大化,因此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进程,要通过不断完善金融结构、扩大金融体系的影响来达到对政策的合理化契合。首先是区域合作,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合作、经济合作以及产业合作,让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发挥出最大价值。其次也要重视非农村的金融结构建设,尤其是非正规系统中的小规模经济,一旦影响力与生命力受到影响,很容易影响到国有资源的主体地位。当然,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最主要的还要看制度体系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也需要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督,共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首先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农村金融机构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使之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农副产品的资金投入,因为农副产品的资金周转较慢,同时利润也不是很大,在投资的过程中风险很大,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在政策上向涉农的金融机构倾斜,可以适当的减免营业税,或是调整所得税,通过政策的支持使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支持农业的建设,服务于我国的三农事业。三是要重视农村的信用社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切实的落实好国家对农村信用社财政和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对相关的部门做好扶持工作。最后一点就是要对我国的消费信贷政策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消费信贷的发展予以支持,让农村消费市场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消费市场更有活力,从而也就进一步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9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批准重庆市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都一致强调依靠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发展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三农可持续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化的手段,农业农村产业化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1],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必备过程[2]。重庆市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方面关系的研究近乎空白,把握住两者的关联性对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确定市场需求要素之前,重庆市农业农村技术路线图工作组采用采用德尔菲法对市场需求要素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得到17个市场需求要素,这17个市场需求要素在专家会议上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这17个市场需求要素分别是:1、加快农村信息共享平台与资源整合的步伐;2、提高农业农村信息的实用性、有效性和时效性;3、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4、加强农村科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5、促推低廉易用的农村信息产品研发;6、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服务的发展;7、提升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调控与决策能力;8、推进农产品产供销对接;9、提高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能力;10、增加贫困山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促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12、拓宽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途径;13、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长效运营机制;14、改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服务手段;15、拓展对农业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模式;16、加强城乡信息的双向流动;17、建设农村信息采集更新体制与机制。

  现场专家按照0到5分的“重要值”给17项市场需求要素进行打分,“重要值”用0-5分制打分,0分表示不重要,5分表示最重要。现场共收到12份有效专家打分表格,对12位专家的分享分数进行求平均值,得到平均值最高的前十项,通过以上规则计算得出专家建议保留的十项需求要素如表1。

  确定重庆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市场需求要素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资料和文件,重庆市农业农村技术路线图工作组内部讨论后设计了产业目标调查问卷,内容如表2所示。

  现场专家按照0到5分的“重要值”给17项市场需求要素进行打分,“重要值”用0-5分制打分,0分表示不重要,5分表示最重要。共收到14位有效专家打分表,统计近期(

  在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关联分析中,将市场需求要素和产业目标要素构成关联表格,每一位专家对每项指标进行打分,每位专家对纵横交叉要素的相关性作出评价,正相关表示为“+1、+2、+3”,无明显相关性表示为“0”,负相关表示为“-1、-2、-3”,打分结果填入关联表格相应项中,总共有10项市场需求要素和10项近期相应的产业目标要素。在近期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构成关联表格,表格形式如表4,共有14位有效专家打分表,这14位专家打分结果求和填入表格4中,得到近期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关联的评价值,可以得到如下表4近期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分值表,表4中字母和数字来自表1和表3。

  “云计算”已经能够把PC上好的应用放到手机、电视等终端设备上,云服务平台建成后,能够帮助服务的供需双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通讯网的双重资源进行有效的服务沟通提高服务效率[3],农业信息共享云服务综合平台能够显著加快农村信息共享平台与资源整合的步伐。在市场需求要素的拉动下,“建立农村社会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提升到第二的位置,这说明市场需求能够拉动这项因素,农村社会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能够综合利用“三农”信息拓宽致富渠道增长致富技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同时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新的生产、生活[4],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综合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各阶段关联性分析,重庆市农村农业信息共享云服务综合平台是产业目标与试产需求中最重要的关联性因素,它出现在近期,这反映出信息共享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云平台的出现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技术平台,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农业信息,应该把重庆市农村农业信息共享云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作为各个时期建设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关联最大的又一重要要素,它出现在产业目标要素和市场需求要素分析中,农业农村信息化在各个阶段要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就要求要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新途径,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追溯系统和农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系统。

  [1]刘金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情,2009, 29(1):61-63.

  [2]梅士建.关于发展信息农业的理论思考[J].农村经济,2004(8):81-83.

  国外对农业保险从农业经济方面的理论研究自上世纪30代就已经开始。Wright和Hewitt(1994)发现,历史上尝试使用私人来承担农业保险多重险的尝试无一幸存。对于农业一切险和多重险的保险,基本上都由政府来直接或间接经营。1970年以后,运用经济理论在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私人多重险和一切险保险市场的失灵问题时,理论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首先,由于农业风险具有系统性风险的性质,其覆盖面和灾害深度较为严重,因此,保险很难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其次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而讨论较多的主要是由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KnightandCoble1997)。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表现在农业保险的参与率问题上,国外有很多的实证和计量经济学方面的成果,也存在很多争论。Calvin与Quiggin(1999)发现,农民参与联邦农业保险项目的原因中,风险规避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因素,而主要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一些模拟研究结果显示MPCI收益会随着农场位置、作物和区域有显著的差异。其中一些研究表明,MPCI主要是对于所有没有保险的农场或者对于那些风险厌恶的农场主。另外有些研究表明由于MPCI所提供的收益比较小而放弃农业保险。计量经济学分析表明,那些对于保险能够带来的期望收益比较高的农户倾向于购买保险,说明MPCI存在着逆向选择。其他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随着农场规模的增大,农业保险的参与率增加、农场在各种作物和牲畜的管理上分散风险的能力越强,其从MPCI中得到的益处越少,而越倾向于不购买MPCI。随着保险费率的增高,那些农场自然风险或者收入风险变化显著的单位倾向于购买农业保险。1989年美国农业部作了一项全国调查,对没有参加联邦农作物保险的农民,分析了他们之所以不参加保险的原因,并进行排序(WrightandHewitt,1994),调查发现,前五位原因分别是保障太低、保费太高、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农场是分散化经营的、拥有其他农作物保险,前五位原因占到总量百分比的84.9%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见,国外对于农业保险市场的需求问题主要是从逆向选择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的。也有Serra和Goodwin等(2003)在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对于美国农民,随着其初始财富到达一定程度以后的增加,其风险规避减弱,因而购买农业保险的动机降低。

  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民在生产规模和结构,以及财富存量等方面与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对于美国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适合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这个前提下,中国经济学家在解释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以及农业保险需求较低问题上也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

  我国对农村保险的理论研究起始于1935年的农业保险理论研究,以王世颖(1935)、黄公安(1936)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学家对当时国外农业保险的运作制度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中国农业保险的实施意义及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开始了农业保险研究的先河。然而,农业保险在1980年代以前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而进展缓慢,直到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之后,以郭晓航(1982,1983,1984a,1984b等)、庹国柱(2002等)、李军(1996等)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学家又开始对农业保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国内学者对农业保险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农业风险以及理赔的复杂性(龙文霞、姜俊臣等2003等)、农业发展水平低下以及保险费率高昂与农民收入低下的矛盾(丁少群、庹国柱1994、刘宽1999等)、庹国柱、王国军(2002)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角度分析,指出大多数农业保险产品尤其是多风险或一切险,不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而具有大部分公共物品的特征;陈潞(2004)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指出,农业保险是混合产品中具有利益外溢特征的产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另外,李军(1996)、陈潞(2004)在分析农业保险特殊属性的基础上,从供给和需求的正外部性两方面阐述了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三方面的制度供给提出自己的看法;吴晓慧、张巍、刘虹(2006)从“三农”保险市场全局出发,分析了“三农”保险发展的现状和危机,以及由此要导致的政策性保险(郭晓航1986、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皮立波、李军2003、杨世法、王荫祥、刘国祯1990、史建民、孟昭智2003、胡亦琴2003等)。

  归纳起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以及农业保险需求不旺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保险费率过高,农民难以承受;由于农业风险的复杂性以及高成灾率,农业保险费率一般都比较高(比如山西、陕西);(2)险种设置不能满足农户要求,高端保险产品供过于求,相当多投资型保险在农村保险市场上缺少购买力,而中、低端保险产品的供给又十分短缺(景纬,2006);(3)认为农户的侥幸心理严重,购买保险的意识不强;(4)农业保险消费过程中的正外部性作用,以至相对于社会最优化的需求不足;(5)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民收入中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的下降,在保障水平不高(低于70%)的情况下,由于这种补偿收入的预期很小,农民没有动力进行保险。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类似。同时,庹国柱(2002)和刘京生(2000)也分析了农民还可以通过其他传统的风险分散途径,例如,中国农民土地规模的分散化以及种植的多样化等因素,客观上产生了一种内在风险调节和分担机制,同时,农民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种植及民间借贷等方式分散风险,从而他们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将会降低!。

  然而对于中国农业保险福利增进问题和农业保险失灵现状进行规范的实证分析的研究目前还较为少见,尤其是从农村保险产品的高、中、低端三个层次对农险的类型进行研究更为少见。本文将在对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做系统的理论分析,并提出治理我国农险市场的“双轨式”发展模式。

  前期主要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学术论文以及有关机构的相关资料。利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利用保险学、金融学、制度经济学、法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经济学方法论、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力争做到多而全、专而广。并结合我国农村保险机构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整体方向,使理论最终服务于实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从制度、社会、公司、个人四大层面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恰当地运用于研究之中。

  预期可以得出,我国农村保险需求的症结在于农村保险的需求不足、供给更不足,导致了最终的萎缩。从农村保险需求与供给规律找到我国发展农村保险的激励方法与手段,为我国发展农村保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农村保险,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农村保险制度则是管控农村风险的有力、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而且也符合国际通行的“绿箱”政策。构建现代农村保险制度必须基于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三方行为主体进行考察,三者缺一不可。而农村保险必须努力构建其激励机制,保险公司、政府供给、农户需求。与农险约束机制共同构成供需双方共有的动力机制,切实为我国农村保险的发展和构建提供智力支持。

  本课题追求理论创新,体现研究成果的“实、深、新”三个特点。在农村保险研究领域构建一个新的平台,并为农村保险的实际运行建策建言,寻求农村保险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之道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

  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其中近九亿在农村,只有让农村保险发展起来,中国保险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并把探索和发展农村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保险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保险业要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保险业要为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开展服务,为生产生活提供保险保障,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保险理论研究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农村保险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保险经营风险防范的特殊性,农村保险的发展面临着众多困难特别是农村保险的发展更是日趋低糜,使其成为保险业发展中的“钉子工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面貌虽然有所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由于自然灾害的困扰,农民的利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另外,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农村人口的养老、失业、教育等方面的经济补偿问题也突现出来,因此,发展农业保险特别是农村保险,建立起稳固的后备保障基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险扶持农村、安定农民和稳定农村的长效机制。

  纵上综述,国内外农村保险理论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大多偏重于基本的理论分析,尚未有学者专门对农村保险的福利增进和供求主体进行系统研究,更谈不上深入。而农村保险的发展的根源因素正是基于此的框架设计异常欠缺,最终导致我国农村保险发展举步维艰。我国农村保险制度的构建必须以此为基础,对农村保险供求主体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农村保险供求规律及其特征,分析制约农村保险供给的因素分析,并对农村保险市场的治理模式进行系统分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线;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3][6]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物流园区是集约化、大规模的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具有综合、集约、转运、储存、指挥和调节优化等基本功能。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减少对城市经济乃至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有着突出的作用,如: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改变城市增长方式甚至构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整合城市现有的物流资源。此外,还具有促进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和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

  但是,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国内物流园区的减少存在着追求投资速度而忽视效益的现象,造成许多园区的空置率达到60%。在物流园区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园区的定位。如果没有科学的定位,则其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果定位过高,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满足不了物流发展的要求,同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物流园区规划的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影响着该项目的发展规模,并关系到其规划成功与否。因此研究物流园区的定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河北省政府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状况,先后出台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其中《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河北省将加快石家庄国际物流园区、秦皇岛东港路物流园区、廊坊国际区域性物流产业园和邯郸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秦皇岛市抚宁县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提出了建立抚宁千奥物流中心。

  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是抚宁县委、县政府既考虑到为三农服务,又考虑到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谋划的富民强县项目。本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位于抚宁县横二以南,横三以北,留守营连接线以东,紧邻留守营连接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总体建设规模为:占地面积253460平方米(约380亩)。

  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农产品在批发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不同,因此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功能设计前要搞清楚市场经营品种的特点和在批发过程中所需要市场通过的服务。功能设计前除了明确经营种类外,还应明确市场定位,如果市场定位为一个以配送中心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市场的配送功能建设;如果是以批发交易功能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上应考虑如何为整个批发交易过程提供更合理的服务,并设计合理的交易流程。因此,对千奥物流中心进行准确的定位,就成为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一般来说,定位就是结合园区的内外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对园区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园区的高层经营决策者明晰内外部环境,提出发展物流园区的使命、远景目标和制胜策略,从而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本项目在收集资料中,由于基础资料难易获取和调研不易,所以本项目主要根据河北省、秦皇岛市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年鉴的信息,通过对农业优势项目、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农业产业化程度、竞争对手、农机农资市场、交通成本、汽车交易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以寻求千奥物流项目的优劣势,结合抚宁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研究。

  通过对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抚宁县主要农产品是以蔬菜为主,占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29.08%,而粮食面积/蔬菜面积为5.9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35),并且低于青龙县(19.09)和卢龙县(17.28)。这说明抚宁县农业优势在于蔬菜种植。

  进一步分析可知,抚宁县农林牧渔业占全市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5%,而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大约为30%。其中蔬菜园艺作物、林产品及干果(尤其是板栗)占全市的40%多。具有明显的农林业优势。

  抚宁县有着一定的产值优势,水果品种丰富,产量较大。单位面积水果产量在全市处于中上水平,抚宁县的农业总产值和蔬菜水果总产值均位居秦皇岛四县之首。

  综上,抚宁县农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蔬菜和水果在抚宁县农业中的产值占到78.5%,为各县之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2%。 但是,水果的单位产量及产值还有待提高。

  为了寻找抚宁县蔬菜及水果单位产量及产值和其他地方的差距,选取秦皇岛市其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蔬菜基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抚宁蔬菜基地两项指标排名分别为2.27和2.22,均为第6(倒数第二)名,说明应该挖掘潜力,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值和销售产值。山海关的蔬菜生产基地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二,而山海关无公害蔬菜基地两项指标分列第一,分别为抚宁的3.39和3.32倍。而这种差异是除了由于无公害蔬菜由于其高附加值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抚宁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单位,由于当地分散化的小农户种植导致的生产成本高,使得利润少,进而单位产量和产值不高。

  因此,对于抚宁县千奥物流中心的定位而言,应该注意加强蔬菜市场的增值服务,提高其附加值,如可以进行蔬菜加工、清洗、包装、仓储、配送等增值服务。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抚宁县的农业产业经营率。本文选取了河北省、秦皇岛市以及秦皇岛市下辖的三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和北戴河区)、四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县和卢龙县)以及山海关开发区的2007-2008年两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这个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为:抚宁县2007年和2008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均为40%,处于10个比较对象中的倒数第二位,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山海关区、山海关开发区和抚宁县三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2008年相对于2007年的增长率为负增长。所以,相对而言,抚宁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尽管高于青龙县,且增长最为缓慢。

  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抚宁县的农业以散户为主,不能成规模经营,难以降低成本,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应该进行公司化运作,形成规模化经营,以期降低成本,形成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销售—配送产业链。

  秦皇岛市目前已形成了秦皇岛市海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秦皇岛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戴河杨各庄蔬菜批发市场和卢龙县北方粉条市场等四个客源稳定、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而拟建的抚宁县千奥物流园区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北接上庄、临102国道,南接赵家庄,东与下庄相邻,西侧紧邻新建的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面对本市的消费而言,这个地理位置并不占有优势。因此,需要分析千奥物流中心项目该如何面对对手的竞争,如何塑造自身的优势。

  通过对秦皇岛市农产品2007年批发市场经营数据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北戴河和卢龙县市场距离市区较远,成交额相对较小,但是其单位面积销售利润均远高于市区两个市场,而且利润费用率也远高于这两个市场。这说明:距离的远近对市场的收益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相反,由于地价便宜、租金低廉,虽然成交量相对较小,但是单位营业面积的利润率要高的多。因此,虽然对于物流中心而言,区位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对于千奥物流中心而言,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对抚宁县农村非农行业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在全市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占的比重最大(25%)。而运输业货运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为32%,远远高于其他三县。此外,在全市四县里面,抚宁县的批发零售贸易业产值(29%)也高于其他三县。这说明:抚宁县的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较好,且运输业基础雄厚,而这为抚宁县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也应看到:抚宁县这三项指标占本县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4%、16%和18%)相对于其他县的该指标不但没有优势,反而表现出劣势。这说明:抚宁县运能的潜力还利用的很不够,亟待挖掘。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本县的运力进行合理的调配,整合闲置和零散的运力资源,使得运输合理化。

  针对抚宁县的农机农资市场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农机和农资市场相当大。千奥物流中心项目应树立市场意识、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物流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当地三农,牢固抓住本地市场,为开拓周边地区、辐射华北和东北地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分析,本文对千奥物流中心的项目定位为:以蔬菜水果和农机农资为主导产品,以信息化为平台,以低成本、高质量取胜,满足顾客要求,不断提供增值服务,统一经营和管理,实行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集散、仓储、分销和配送中心。

  [1] 赵启兰等. 基于趋势的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分析[j]. 北京 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 李伟.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信念,是指未必能够证明、但却被人的头脑深信不疑的关于事物实际存在的一种预设。它包括两个维度,一种是理想,一种是现实。在苗木发展中,开原的苗木种植农户进行了基于致富渴望的理想预设并将其指向了现实,以苗木产业发展为基础,最终信念预设成效显著。开原苗木发展始于1981年的靠山镇,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5.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9.1%;实现总产值38.5亿元,占全市农业产值比例34.1%,全市苗木花卉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苗农人均收入2.2万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的180%。全市苗木花卉产业经营业户达到5万户,从业人员12万人,苗木产品销售覆盖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俄罗斯、德国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开原苗木已走出一条产业化之路。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法为其研究基础,把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原理贯彻其中。对于思辨的过程注入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与具体的思维方法,注重运用系统思维把事物联系起来看题。科学技术方法对于事物的研究往往按照基础分析、理论构建、实证研究、经验总结为逻辑步骤加以分析。

  开原有肥沃的土地,勤劳的农民,在这一基础分析之上,开原要发展苗木缺什么,缺知识支撑。在分析基础上,开原开启了与辽宁林职院,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职院等众多院校产学研之路。聘请省农学院、省林学院以及省市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来开原举办“产业论坛”、“现场辅导”面对面给予苗农技术培训,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和病虫害等难题。这种形式有效地提高了苗农的科技管理水平和苗木花卉产品的品质档次和品种的科技含量。

  规划土地,模式探索才能对经验进行复制。在规划上要充分体现科学性。以培育精品园、专业生产区、种苗基地和苗木市场等建设项目为支撑,认真实施“三线带二线”,“五线带全市”的大产业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全市彩色苗木产业跨越式发展,将苗木产业发展的重点乡镇由最初的靠山镇、中固镇、兴开街、马家寨镇逐步发展到21个乡镇。以沿交通线规划的“五线”为发展基础,带动全市21个乡镇街形成合力全面发展。以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为新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综合提供实施平台。探索发展出开原从生产加工销售完整苗木产业链模式。

  自马克思将实践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实践就被赋予了人们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之意。它是一种活动,是鲜明的、主观的自主性活动。再实践具有对理论模型进行再复制和改造的能力属性。开原的现代农业发展,按照“一县一品”苗木花卉产业为带动、范本,以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特点为指导方向的再实践过程,对做好开原未来现代农业发展谋篇布局将会起到推动作用。

  在苗木花卉发展中,我们已看到科技的力量,未来做好开原现代农业必然要做好科技。开原苗木花卉合作社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劲不能蛮用,科学可以创造奇迹。”应用专业技术推进低成本农业、生态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发展是未来做创新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

  做好市场是实现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的前提。有些发达国家农业商品化可达到100%,而我国现才达到70%,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市场这篇文章。苗木花卉在市场中品牌发展与市场渠道中经纪人和电商平台的引入已为做好市场给出了示范,未来开原现代农业要丰富电商营销,培养自主品牌。电商线元钱可以带动线元销售的实现,对于苗木花卉来讲已拥有大的电商平台,但是对于中小农户来讲,更多的是需要像微信开店这样的平台,微信开店入门费用低可满足中小农户需求,而且其终端消费群体相对比较集中,有利于对用户精准定位。在自主品牌培养上,农产品除了像苗木花卉一样要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之外,培养品牌价值、知明度额外重要。所以,我们还要打造苗木花卉和其他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商标这一区域公共品牌。

  像苗木花卉一样将种植土地连片,做基地,在区域资源上我们还需要探索,提高基地、生产区标准化生产水平,增加市级、省级、部级示范区面积,按功能定位,形成有育种、育畜基地、实验基地、大规模生产基地。整合经营方式,构建除农民合作社之外的更多的集约发展方式,包括农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

  开原苗木花卉产业做得好,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根据地利做特色产业,所以在做好农业产业上我们所要着重培养的就是特色农业产业链。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一条龙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标准化基地为基础,做与周边区域去同质化竞争,有区域特色的、全国精品的、世界有份额的产业链。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打造企业性农业产业园区,使产业在园区内实现集聚,降低成本,形成产业规模,以工业思维打造现代农业。

  乐清良种场的全称是乐清市良种繁育场,又称乐清万岙农场,是温州地区18个国有农场之一,是乐清市境内唯一的国有农场,创办于1953年,是浙江省创办较早的国有农场,建制一直沿续至今。乐清良种场的单位编制性质是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是属于差额补助拨款。乐清良种场的工作职能是:水稻良种繁育,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畜牧业繁育推广和高新农业技术开发。

  乐清良种场地处乐清市乐成镇万岙村,在乐清高速公路入城口处,现属于城郊结合处,地理区位优越。现有土地240亩,其中耕地200亩,杂地35亩,建设用地5亩,有办公房、仓库等建筑物3000平方米;农场总人口有228人,在册职工54人,退休职工53人,是乐清市农业系统职工人数和土地面积最多的事业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特别是农作物种子市场化的推进,乐清良种场的良种繁育职能不断退化,国有农场原先的优势地位渐渐丧失,良种场一直处于无主业状态下生存。从今后发展的角度分析,当前乐清良种场内部优势因素主要有:

  1.1.1 土地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是乐清良种场最为重要的优势,是农场和农场职工转型发展的唯一支撑和依托。乐清良种场尚有土地面积为240亩,地处乐清市高速路口,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并已被市政府规划纳入了市中心区建设发展范围,土地的升值和增值潜力非常大。乐清是个土地十分稀缺的县级市,民营企业以及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非常迫切,乐清的商住土地每亩达到1500万元,工业用地每亩达到200万元,是个寸土寸金之地。在农业生产失去比较优势之后,乐清良种场今后发展以及职工就业和生活困难的解决完全寄托在农场的土地开发利用上,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规划利用好土地,把土地资源优势变为资产优势,把资产优势化为资本优势,不断增加农场资产,发展农场二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职工收入,是乐清良种场当前探索的必由之路。如何做好土地的文章、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是乐清良种场干部职工以及主管部门共同面对的课题。

  1.1.2 人力资源和技术配套优势 乐清良种场有职工107人,是乐清农业系统事业单位中职工人数最多的单位,人力资源优势非常明显,而且有40多职工分流就业,有的职工自主创业和在外经商营业,积累了一定的二三产发展经验,为农场今后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及创业经验;乐清良种场作为农业事业单位,必须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自己贡献,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充分发挥农场技术和组织优势,适应农业市场化的需求,在农作物良种引试、示范和推广、高新农业研发、畜牧业良种开发等方面发挥作用,相对于当地其他的农业企业,乐清良种场在农业技术和组织体系上具有相对的优势。

  1.1.3 事业单位编制优势 国有农场有企业场和事业场之分,乐清良种场属于事业编制的国有农场,相对于企业场,乐清良种场在事业经费上地方财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虽属于差额补助拨款单位,但由于乐清市地方财政收入较好,支持农业力度大,农口事业单位的经费也逐年增长,乐清良种场2010年的财政拨款经费达149万元,且每年都有10%的拨款增长,乐清良种场的地方财政补助是温州10个事业场中最好的。所以事业编制的优势,得到了地方财政的支持,为乐清良种场基本运转解决了经费,也为职工的社会保障提供有了经费保证。

  1.2.1 职能职责弱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乐清良种场是乐清农业良种繁育基地,是水稻等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园区和畜牧良种繁殖基地,为乐清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原有的生产组织体制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良种繁育的功能逐渐衰退,农业经济效益低下,没有跟上现代农业步伐,在新一轮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落后了。正因为原有职能的退化,乐清良种场逐渐被政府边缘化、职工弱势化,维权和发展困难。

  1.2.2 人员结构老化 从乐清良种场人员结构和素质分析可知,乐清良种场职工处于老龄化。退休职工越来越多,在职职工不断减少,给农场发展带来很大负担;在人员结构配置上也不合理,职工普遍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同时高素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缺乏,给企业内部管理和事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阻碍了农业科研事业的开拓发展。

  1.2.3 基础设施陈旧 乐清良种场现有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大多是建于计划经济时代,资金投入少,建设标准低,电网老化、水渠河堤防洪排涝能力低下、生产经营及办公用房大多属于危房,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效益的提高。近二十多年来,乐清良种场基本没有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固定资产在折旧中消耗殆尽,现有的房产都处在拆迁边缘,导致农场无法发展二三产业,严重影响农场经济收入。

  1.2.4 自主机制缺乏 由于国有农场体制的制约,乐清良种场缺乏自主经营权,处于既非全额事业单位又非企业单位的尴尬境地,企业发展的体制难以突破,制约了农场的创新;在管理体制上,乐清良种场管理层缺乏内部激励机制,分配权和处置权有限,奖罚不分明,没有形成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良种场领导成了国有资产的看守者和使用者,在国有资产的开发利用上缺乏自。

  1.3.1 城市化推进带来的发展机遇 乐清城市建设比较滞后,城市中心区建设框架刚刚拓展,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周边大量村庄和农田被征用,农场的大部分土地亦被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乐清商贸经济,农场土地的征用和开发指日可待。因此,以农场土地换取农场发展项目提上了议事日程,包括解决农场综合办公楼,给农场提留相应比率的建设用地,用于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场固定资产,解决职工就业问题,从而增加农场经济收入,彻底解决长期以来农场职工收入低下的问题;在土地征用的同时,要求市政府给予相应土地置换用于农场今后发展农业产业之需,建设乐清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保持农场长远可持续发展,使乐清良种场彻底走出困境。

  1.3.2 国家对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的重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各级政府重视国有农场的改革发展,重视国有农场民生问题解决的迫切性。

  1.3.3 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一定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场是农村的重要区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农场是“三农”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国有农场可以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发展农场经济,改善农场面貌,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国有农场迎来了新一轮的历史发展机遇。

  1.4.1 土地不断减少威胁农场生存 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乐清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乐清良种场土地属于国有土地,集中连片,征用容易,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被开发利用只是迟早的问题。乐清良种场原有土地面积290亩,1990年万翁公路建设征用了15亩,2001年乐清高速出口连接建设需要征用了35亩,现有240亩土地,预计2012年乐清重点工程六环路(104国道改建)需要征用农场土地40亩,乐清中心区建设需要预期征用土地100亩,两三年后只剩100亩,再过几年将面临全部被征用的危险。

  1.4.2 外部体制带来的生存压力 乐清良种场谋求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外部阻力。首先是有些领导在思想意识上对国有农场不重视,认为农场没有必要再予发展,农场就要给予改制撤消,把农场的国有土地给市府收回开发利用,把农场职工解散;二是体制机制的瓶颈难以突破,没有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自身优势,特别是土地的自主利用开发,土地的增值不能给农场职工带来利益,进而会激发职工的矛盾;三是建设项目的争取困难重重,乐清良种场在2001年土地征用后,乐清市政府同意给农场落实综合楼项目,用于发展农场二三产业,解决职工生产生活困难,但由于土地政策制约,该项目一直无法落地,给农场的发展造成十分重大影响。

  1.4.3 职能丧失面临改制危险 乐清良种场的职能是水稻良种繁育、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畜牧业良种繁育推广以及高新农业开发利用等,是一个服务当地农业生产的国有事业农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作物种子供应走出了计划经济的垄断时代,农场的良种繁育也渐渐失去优势地位,原有职能不断弱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作用减弱,单位的事业性名存实亡;同时由于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已不适宜于粮食作物的生产,不再是水稻生产示范和新品种试验基地,真正丧失了良种场应有的工作职责和职能。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呼声高涨,事业单位改制即将铺开,职能丧失的国有农场或者土地被征用后将会被改制或撤消建制的可能。

  2.1.1 用好政策,制订总体发展规划 近几年,国家和省政府、省农业厅对国有农场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诸多促进国有农场发展的政策,为国有农场的发展营造了非常好的政策环境,乐清良种场根据自身的定位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用好用足现有政策是农场发展的保障和基础。按照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的现有政策,科学制订乐清良种场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发展需要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合理配置资源,扬长避短,构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提升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为增强良种场发展潜力和解决职工长远生计问题提出战略构想。

  2.1.2 利用农场区位优势,增加土地效益 乐清良种场地处乐清市高速出口,部分土地已纳入城市中心区建设开发范围,交通便捷,土地集中连片,是乐清的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要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效益,是增加农场经济收入的出路之一。一是利用位置优势开发商业广告位,规划好广告位布局,并得到城市管理部门的批准,经营好广告位,增加农场经济效益;二是利用区位优势引进物流业,充分利用地处高速路口的位置优势,出租场地,引入物流企业,增加农场收入;三是发展城市观光农业,成为教学基地,同时引进农家乐餐饮服务业,发展城市休闲农业;四是发展特色农业,在当地推进城市绿化为契机,发展绿化苗木种苗业,为城市提供绿化树木需要,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此外,在注重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权益;抓住城市化机遇,促产业升级,突破发展瓶颈;重构农业事业职能,融入乐清农技服务体系;重视人才战略,培育新型职工,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可以加大改进。

  2.2.1 突破体制,进行公司化改造 乐清良种场是事业性质的国有农场,事业经费属于差额补助,大部分运营经费需要依靠自身资产经营获取,但事业单位的体制严重制约了自主经营权。乐清良种场要在今后的事业单位改制中走在前列,在经济实力上得到壮大,发展潜力不断加强时,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获得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自。因此,从长远的发展计议,农场进行公司化改造,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还可以引进非公资本,组建股份合作企业,优化壮大国有资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2.2 土地置换,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场 乐清良种场的土地在这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将逐步被征用,五年之后会所剩无几,长远的策略是进行土地置换。乐清市正在进行大规模围海造田,用于土地占补平衡。围海造田的土地也是国有土地,乐清良种场可以向市政府提出,在农场土地征用后,与围海造田的土地进行置换,扩大农场土地面积,由农场管理经营围海土地,用于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市政府同意将5000多亩围垦土地交由农业局经营,农场要求分得2000亩土地,用于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场,为乐清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 曹晨.金华市石门农场改革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2003,3(2):50-53.

  [3] .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构筑新时期农场发展新格局.创新与实践:浙江农场改革发展论坛,林伟坪主编.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1.

  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推进使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借助于服务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业,增加农业产业链的价值,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效率的提升,已成为世界发达农业国家的首要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成本迅速提高,容易破坏农民的积极性,降低农业的创新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良种服务、农资服务、农业金融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服务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效率,也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更好地对接起来,打造更好的品牌,开发特色农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和增值空间,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在目前我国新型产销关系背景下,农业生产者服务与流通服务日益融合。因此,基于流通创新视角下,研究我国的农业生产业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农业生产业的发展研究,国外学者大多从制造业与生产业着手,较少有专门从农业生产业的角度进行细化的研究。只有Stan-backetal(1994)研究表明分工深化导致农业生产中“服务”内容不断增加,Kenneth A. Reiner(1998)和Postner H. Harry(1977)分别研究了作为直接投入的生产对于农业的影响,研究加拿大统计数据结果表明,农业发展对生产业的需求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国内,杨杰(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测度了2003- 2007年我国各省农业生产效率变化, 并进行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地区生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效率的提升,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地区生产业与农业的融合与互动。于爱红(2010)基于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比较,描述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姜长云(2011)基于对山东平度市的调研,分析了发展农业生产业的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业的若干对策建议。庄丽娟、贺梅英、张杰(2011)以广东省荔枝主产区的18个县(市、区)61个乡镇的450份入户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 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郝爱民(2011)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别对我国农业生产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汪建丰、刘俊威(2011)以我国农业生产业为研究对象,参照比较OECD一些重要发达经济体的相关指标,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业水平、结构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农业服务化总体水平较低,差距明显;我国农业服务化总体水平有走低趋势,2007 年农业服务化程度明显低于2002年;农业生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与OECD发达经济体的相应指标相比,金融保险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农业中的投入差距更大。

  以上学者针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针对其中所暴露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为后来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以往的研究中大都忽视了流通在农业生产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而在当代,流通已经成为生产者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变革要遵从生产业的特征和规律。因而,单纯分析农业生产业, 就难以避免分析的不全面性和非系统性。因此,本文拟从农村流通创新角度入手,结合现实经济的发展,探讨农业生产业发展和演进的规律,从而为加快构建我国农业生产者服务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学者Kenneth A. Reiner(1998)按照功能内涵,将生产业分为三类:产品服务、要素服务、专业服务。结合农业的具体特点,本文认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业也可作如下分类:

  其一是农产品服务。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在农业生产体系的三部分构成中,农产品服务是农业生产业的基础和先导,它将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要素服务和专业服务等导入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通道。

  其二是农业生产要素服务。主要包括农机作业服务、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与农村劳动培训服务;要素服务为农业生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要素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生产要素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金融、劳动培训等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生产要素服务。

  其三是农业专业服务。主要包括农业信息服务、农技推广服务与基础设施管护服务。农业专业服务是分工深化的结果,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和技术进步,形成了专业性的服务机构。农业专业服务是农业生产业发展的推进器和重要保证。为农产品服务和要素服务提供了现代的信息技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1.农村流通的运输、仓储、、配送等是农产品营销服务的关键环节。农村流通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产销联系的实现提供了通道,农产品服务的销售过程能够弥合、化解社会和产业分工导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空矛盾 。农村流通服务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上,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接,并且可以对农业生产者的生产选择与决策起到指导作用,从而成为农业生产者服务的先导。

  2.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和规范化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有力保障。构建农产品规范化流通体系建设,将现代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农村流通领域,实施“统一布局、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的连锁经营模式,从供应、渠道、终端三个方面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可以形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有力保障。

  1.创新现代农村流通农资连锁经营可以有力促进农机作业服务。通过对传统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改造,大力建设现代农资流通体系。可以按照“配送中心+中心示范店+加盟店”的模式,作为为农资供应的主渠道,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对于净化农资市场,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创新农村流通的供应链金融功能可以大大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在农村信贷创新中引入供应链金融思想,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增加农村信贷供给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农村流通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销售、储运、加工等环节。为农业农村流通的供应链的参与者提供适合其需求的融资服务手段可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提高农村各行业参与者的收入,可以有效地解决金融机构和农户贷款中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通过积极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可以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使其成为农民培训的有力形式。加强农民培训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系统培育农民产销合作组织,与农业流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流通合作社等合作,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农户的需求,因而,能够实现对农户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可以缓解农民培训的工作压力,还可以提高培训的效率。

  1.农村流通网络为农技推广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渠道支持。合理有效的流通创新,可以拓展流通布局,使流通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为农业生产要素以及农产品的高效流动创造渠道。与此同时,农业专业服务机构也可借助于流通渠道,将其专业服务导入农业生产中去。使专业服务与农业生产深入融合,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农业生产者服务的发展。尤其在我国农业面临的“小生产、大市场”矛盾突出的前提下,基于现有的农村供销社系统、邮政系统这两大农村流通网络有效创新就成为拓宽农业生产要素服务功能的现实选择。

  2.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本身具有社会公众服务性与产业服务性,农村流通体系不仅包括了物流平。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