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栏目导航
 
 
首页[澳门娱乐平台]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20 00:45   

  首页[澳门娱乐平台]首页20世纪50年代,特色农业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加入到特色农业的研究中,特色农业是相对常规农业而言的,是农业的一个特例。

  特色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得到政府的广泛重视,国内许多学者也在不断探索特色农业的发展问题,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探讨及实践对于我国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孔祥智(2003)首先总结特色农业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分析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包括物种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接着探讨了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背景、机遇、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认为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中药材开发、农产品加工业是西部应该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1]。

  陈印军(2003)论述了特色农业的概念、特点及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环境优势,此外,还详细分析了影响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粗放经营、品质退化、科技落后、生产趋同、信息网络建设落后与市场服务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大战略举措促进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2]。

  杨祥禄(2003)针对四川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分析其意义、条件、思路及目标的基础上,指出四川特色农业的主导方向应是特色茶叶产品、特色水果产品、“两高双低”优质油菜、特色中药材产品、特色蚕桑产品、特色蔬菜产品、特色名品杂粮等[3]。

  陶性潜(2003)的分析是围绕贵州开展的,指出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是中药材、野菜野果、杂粮杂豆、苦丁茶、辣椒等方面,还指出加强市场调查,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资源调查,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搞好区域布局,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当前贵州发展特色农业时需要关注的三个重要问题[4]。

  张涛(2001)通过分析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势,明确其发展格局,并强调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六大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的关系、特色农业与水资源的关系、特色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区际之间的关系及短期与长期的关系[5]。

  吕火明(2002)对于特色农业的内涵、特征、类型、作用、原则、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6]。

  李强、程科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特色农业发展与产业进入障碍之间的关系,在分析产业进入障碍类型及各自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不同产业进入障碍类型下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7]。

  曹国华、张祯祥认为市场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发展特色农业农民自主的经济行为,为避免市场盲目性,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培育市场体系,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促进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建立风险防范和承担机制[8]。

  刘晏良(2001)依据市场形势及发展机遇,以新疆为研究区域,通过综合分析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优势、必要性、总体思路、产业布局等方面,指出新疆应重点发展优质棉产业、特色林果园艺业、红色产业、中药材产业、特色经济小作物、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并提出了促进新疆快速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9]。

  周凌云[10](2005)总结了国际上著名的特色农业发展经验,如美国、新加坡等国的“观光农场”、德国有机食品、以色列的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菜园”、“耕作社区”、“市民农园”等。

  汤秀平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龙头带动与基地建设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积极开发与科学管理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户自主发展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广度开发与深度开发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常规农业与发展特色农业的关系;六是正确处理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11]。

  吴敬秋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应突出区域、科技、市场、生态、规模五大特色[12]。张金云等[13] 分析了特色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熊添祥的研究重点是贫困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14],杨祥绿、陈彦研究了四川的特色农业[3],陈印军、杨瑞珍对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进行了研究[2],而梁锦波等研究的是县域的特色农业[15]。

  上述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对特色农业的内涵、优势、存在问题、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探讨,为我国发展特色农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为特色农业发展指明方向。但关于特色农业发展的微观研究则非常薄弱,基本没有实证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色列节水灌溉、美国生物农场等特色农业的成功,使全世界广泛接受特色农业。我国对特色农业的探索和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关于特色农业的内涵,国内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都是围绕着区域性、独特性、产业化、规模性、资源性、市场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来定义的,请见表1。

  首先,特色农业必须立足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农业区划,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另一方面特色农业要求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自然等条件并非能够满足所有地方,因而特色农业的地域性特征就更为突出。区域性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其次,特色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应该是独特的,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并要求其产品在营养、口感、外观、健康等方面应是优质的,否则就没有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无法健康发展。

  第三,特色农业必须具有规模效应。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农业的报酬递增规模经济。若不具备一定规模,其产品则无法进入市场,因为它只能是样品或展品。

  第四,特色农业一个系统的农业产业工程,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市场型农业。

  第五,特色农业必须具有高效性,其投资回报率应高于常规农业,否则,生产者就不愿意进行创新而从常规农业生产转入特色农业开发。此外,特色农业又是以质量和效益为标准的高效农业,其最大的特点是高投资、高风险、高效益。

  第六,特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强调以特色占有市场,并强调区域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和充分利用,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

  第七,特色农业必须与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相一致,因为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是衡量特色农业是否特色的重要标准。

  总而言之,特色农业的内涵丰富,应从区域性、独特性、产业化、规模性、资源性、市场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予以综合把握。

  [1]孔祥智,关伏新.特色农业: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3,3:34-39.

  [2]陈印军,杨瑞珍,等.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优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1:21-24.

  [3]杨祥禄,陈彦,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四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1:11-15.

  [4]陶性潜,许军.发展贵州特色农业大有可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1:8-10.

  [5]张涛.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几点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1.

  [8]曹国华,张祯祥.发展特色农业中政府行为的若干问题[J].老区建设,1997(7):7-9.

  [10]周凌云.衡阳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2005,11.

  [15]梁锦波.发展新兴县特色农业的思路[J].广东经济,2003(3).

  [16]王建农,邓祖龙,周凌荣.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J].农业经济问题,1997(2).

  [18]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薛玉琴.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新疆农垦经济,2000(5).

  [20]郝广华,孙晓强.跨越式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与管理,2001(6).

  [21]刘贞富,贺志强.特色农业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52-54.

  [23]徐琪.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探讨——以苏北地区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12):73-78.

  [27]柯建中.浅谈发展特色农业的六大关系[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6-7.

  [29]葛承群.发展“特色农业”的几个认识误区.农业经济问题,1998.

  [30]郭世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开发特色农业[J].黑河学刊,1997.

  [32]程炯.闽东南区域特色农业的生态学研究——以漳州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

  [34]章家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六大支持系统[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

  (1)龙头企业较少,竞争力不强在全国认定的五批共1253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南阳市仅有宛西制药公司、新野纺织股份公司、牧原食品有限公司三家.在河南省56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南阳市仅有39家,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导致产业化带动效果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整体竞争力不强.中小型企业较多,技术装备水平有限,导致精深加工层次较低,产品档次整体较低,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南阳市农业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提高.(2)农业产业链条较短且发展单一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农业本身及其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长和横向的一体化、复杂化.纵向产业链一般包括“研发—培育—推广—农户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从纵向上看,南阳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还比较短,在特色农产品的研发和培育层面处于薄弱环节,表现为科研院所及高校对本地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农技技术应用与转化能力不强,产品创新能力较弱;从横向看,产业链条比较单一,缺少相互关联、辅助产业.农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企业的关联程度较低.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有盲从现象,农业生产必需的服务如技术推广指导、标准化管理、产品分级等只能由政府提供,或由单个农户自己或农户间的小规模非正式组织来解决,效率低且成本高.(3)农业高素质人才稀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慢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生活理念的迅速改变,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农民逐渐脱离了土地生活,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高素质农业技术人员也变得尤为稀缺,科技队伍的总体水平不高,科技人员待遇普遍偏低,人才流失严重.经调查,虽然全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873家,但农业专业合作社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很多组织规模过小,参与农业合作的农户比较少,带动农户能力弱,众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还存在运作不规范、服务内容和手段单一等缺陷,不能有效地组织农民开展统一有序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无法与龙头企业更好地紧密对接.这是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又一瓶颈.

  (1)特色农业一直是中央及省“三农”问题所关注的焦点自2004年以来,中央及省以上一号文件多年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在农业发展方面逐步出台了农业税减免、耕地保护、对特色农业及优良农作物品种的补贴、对农机具和农资综合补贴、小额低息贷款等措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使其达到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殖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重视无疑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2)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河南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作为“中州粮仓”南阳不仅承担着粮食生产的重任,更担当着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急先锋.南阳占据了中原经济区西南门户的重要咽喉位置,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南阳市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思路也为南阳市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特色农业产业融资渠道狭窄,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三种渠道:一是国家财政支持;二是银行贷款支持;三是农民自身投入.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的绝对量虽有所增加,但由于其他方面的开支增加导致财政投入的相对量却大大减少,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导致县域机构大量撤并,给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业大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农业银行主要致力于商业的信贷业务,其市场定位还相对模糊,不能很好地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政策性银行,业务、功能开展比较单一,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急需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并不大.由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投资大、见效慢,农户个人的投资意愿并不大.资金的限制对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2)市场竞争压力大,农产品销售市场领地狭小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市场细分日益加剧,各地的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及结构的趋同加剧了国内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南阳特色农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销售半径受到其他省市特色农产品的挤压,例如南阳的医药、果蔬及畜牧产品与陕西、湖北及河南的平顶山、信阳等地的农产品重复率高,特色并不十分明显.另外,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在特色、质量、品质及品牌方面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导致农产品销售领地过小,销路狭窄.(3)缺乏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南阳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威胁就是缺乏完善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虽然特色农业同传统农业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面临诸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南阳特色农业风险防范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例如,专业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站建设落后导致信息滞后,销售风险问题亟待解决;农机、农技、植保、市场、信息、物流、气象检测预报、人工增雨消雹等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部分的农业产业尚未参加商业类农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机制还不完善.

  将以上各点在表2中罗列,形成简单的SWOT分析矩阵,通过内、外部要素的组合,可以得出四组策略组合,即S-O、W-O、S-T、W-T策略(见表2).

  SWOT分析法中四组策略组合分别为:增长型战略(S-O)、多种经营型战略(S-T)、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战略(W-T).要考虑符合南阳特色农业实际的发展对策,不是单纯选择哪一种策略,而是要依据各要素匹配组合,从不同的组合策略中找出对南阳特色农业发展影响最大的要素,从而得出南阳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对策.首先,大力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特色农业成为各要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策略,发展优势的特色农业不仅是发挥内外部优势的要求,又是缓解内外部劣势的重要途径.其次,产业化标准化能够克服种种威胁和劣势,是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最后,借助资金的支持,调动各方力量改善特色农业服务体系,也是各组合要素中的核心,第一、二策略的发展根植于第三策略的完善,同时前两个策略的良好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第三策略的发展,三个策略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因此,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路径策略,而实施产业化和标准化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策略,改善农业服务体系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策略(见图1).

  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同时增强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需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布局必须组织相关专家对本地基本情况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尊重特色农业发展规律,依据当地的优势农业资源,成熟的生产技术,特色农产品的现有种类、质量和规模,进行科学规划,使本区的特色农业具有明确的优势和主导的发展方向.例如,可因地制宜地在平原地区推广种植优质高产的小麦、蔬菜、花卉等作物,在西峡、内乡等山地丘陵区种植优质中药材,在淅川丹江口库区发展水产养殖业,在畜牧业基础较好的县区引进优质原种发展畜牧养殖业.另外,实施品牌效应,做到树品牌,创效益.只有做大做强南阳的特色农业品牌,才能确保南阳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品牌需要品质做保障,在品质保障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多种品牌营销策略组合.例如,充分抓住农博会的机会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自己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还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进行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及知名度.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和标准化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继续培植南阳的三大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组合,以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在宛西制药集团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选好药材制好药,在制好药的基础上可以开发一些适宜中老年顾客食用的中草药保健产品,还可以开发独有品牌的凉茶饮料以占领凉茶饮品市场,也可以开发生产一批具特殊疗效的保健食品等等.另外,在政策、税收、资金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引导农民种植市场急需的且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作物,从而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带动效应的企业集群,推进特色农业进一步向产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辅助的中小企业及各种民间组织还比较欠缺,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以农户生产为核心,能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的农业合作组织,形成从市政府到县、区政府再到基层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有关的农业、科技、民政等部门,层层指导,上下联动的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组织,为专业的农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人员的补充和支持.

  以研究机构为中心,以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和农村基点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留用,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布局合理、主攻方向明确、资源优势互补、科研推广密切结合,适应产业优势、农村特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人才持续发展体系.例如,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方面要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科研单位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南阳师范学院可立足自身强势的生物工程学科,建设成一流智库,充分结合南阳市市情实际、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形成校内外结合的研究队伍,协同创新,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服务南阳市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方面要完善财政资金补助制度,重点支持特色农业产业示范项目;另一方面要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特色农产品开发,多方引进资金,为农业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一大批工业实力雄厚的百强县涌现出来,掀起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高潮。但值得注意的事,我国仍然有大量县域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县。这些县域本身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成为这些县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隶属临沂市,地处著名的沂蒙山腹地。该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资源丰富;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境内大小河流、湖泊众多,有丰富的水资源。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其中荒山占总面积的57%,丘陵占37%,平原洼地仅占6%。山地与丘陵交错分布,使得交通极为不便 。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蒙阴县结合山区实际,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开始大力发展林果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蒙阴县蜜桃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产19亿斤,遥居全国产桃县之首,被誉为“中国蜜桃之都”。蜜桃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极大的促进了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蒙阴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分析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一下几种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导向型、政府主导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然而,分析蒙阴县蜜桃产业发展历程会发现,蒙阴蜜桃产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由市场、政府、中介组织交替起主导作用。

  1.市场主导阶段。市场主导阶段即农户自发探索阶段。蒙阴县地形大部分为地、丘陵,不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经过多年的探索,蒙阴人民发现蒙阴独特的地形、充足的光照十分适宜发展林果业。早期林果业主要有苹果、板栗、山楂、蜜桃等品种。而受土壤、水质等因素的影响,蒙阴出产的蜜桃脆而甜,口感独特,深受市场喜爱,于是大量农户开始发展蜜桃种植业。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市场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2.政府主导阶段。此阶段政府发蜜桃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突破点,鼓励农户开展蜜桃种植。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方式,开展“村村通”工程、水利建设工程,实施“科技兴果”等战略实现蜜桃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通过政府各种政策的推动,蒙阴蜜桃在京津唐、沪宁杭、东北等地区逐渐打开市场。蒙阴蜜桃产业规模开始迅速发展。

  3.中介组织带动阶段。此阶段是在蒙阴蜜桃的优势地位开始显现,农民种植蜜桃的热情空前高涨的背景下,由政府、种植大户牵头等形式发展起来的合作社起主导作用的阶段。合作社依靠自身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架起了沟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实现了农民增收与市场满意的双赢。

  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蒙阴县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其本质是政府与农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并通过产业化与规模化进一步放大自身优势,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发展模式。该种模式的关键点在于能够发现自身优势或变自身劣势为优势以找到自身经济增长点。

  1.蜜桃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双管齐下。在蜜桃品牌建设和蜜桃文化建设方面,蒙阴县双管齐下,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蒙阴县在着手建设文化旅游风景区、桃文化广场、桃文化展厅、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桃文化产业的同时,举办了八届桃花旅游节、三届赛桃会、和三次全国桃文化论坛等大型活动。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极大的提高了蒙阴蜜桃的品牌知名度,树立了蒙阴蜜桃良好的品牌形象,又极大的提升了蒙阴蜜桃的文化底蕴,成功树立了“蒙阴蜜桃”农产品品牌和文化品牌的双重品牌形象。

  2.建立以蜜桃产业与多种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蒙阴县在大力发展蜜桃产业的同时,注重多种产业联合发展的建设,初步建

  起蜜桃产业与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旅游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及旅游业的发展或是对蜜桃产业发展的补充,或是蜜桃产业链的延伸,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蜜桃产业的发展。

  通过分析蒙阴县蜜桃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与当地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自然环境所适合发展特色农业是不同的。一个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要科学地分析自身在各方面的优劣势,实现科学定位,找到自身所最适合发展的那一项特色农业。

  此外,政府与市场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市场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初期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市场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能够淘汰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政府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集中县域内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引导与规划。

  [1]季建业.《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王青云等.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张玉香首先高度评价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产品预警与调控工作取得的成就,认为入世十年来农产品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工作在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以来,为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机制,提升市场预警水平,农业部吸收科研院所的专家正式成立了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同时,推动部省两级联动,协同开展市场调研,联合研判市场形势,目前已经建立了涵盖粮、棉、油、糖、猪等18 个品种的分析师队伍,打造形成了数据、分析、会商和四大平台,分析研判范围越来越广,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政府各部门越来越重视,服务宏观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功能越来越强。

  张玉香强调,广大农产品分析师要准确把握新形势和新阶段对农产品监测预警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强化分析研判工作。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特别今年以来,农业部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上半年夏粮丰收,农民增收幅度超过城镇居民。下半年党的十即将召开,后面的任务更重,夺取早稻和秋粮丰收使全年农业有好收成还要有很多工作要做,对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应该监测研判在先,生产发展紧跟。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对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日前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会上,回良玉副总理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生产关系的过程,是一个既要解决面上突出问题,又要触及深层次矛盾的过程,提出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的要求,也为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农业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性明显增强,农产品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显著,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热钱和国内投机资本对农产品的炒作都是过去没有的,今年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疲软,农产品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也为农产品市场分析研判提出了新要求。

  张玉香指出,面对机遇和挑战,广大农产品分析师应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的方法,提高分析研判的质量和水平。在分析过程中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前瞻性的判断,深层次的思考,更好地发挥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的作用。

  宁夏农牧厅厅长赵永彪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感谢农业部长期以来对宁夏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支持,希望与会领导同志和代表在宁夏多走走、多看看,对“三农”工作留下宝贵意见。赵永彪表示,近年来宁夏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枸杞发展到70万亩,压沙瓜发展到100万亩。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宁夏带来了重大改变,原来种10亩西瓜卖不出去,现在种100万亩的压沙瓜供不应求,原来是我们找市场,现在市场找我们。

  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新疆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在探究原因的基础上,对提高新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新疆地域辽阔,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同时,新疆又地处中亚,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俄罗斯等国家,是我国通往中西南亚及欧洲的国际商贸大通道。由于历史及社会发展等原因,与新疆毗邻的多数中亚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农产品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缺口难以得到满足。这与新疆质优价廉的农产品有较强的互补性,市场潜力巨大。但自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新疆农产品的出口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的状态。随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进一步推动,新疆应充分把握中央举全国之力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具有品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充分发挥新疆农产品生产的潜力。

  随着新疆与周边毗邻国家积极开展经贸合作,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新疆外贸的新亮点。2001年,新疆农产品出口额仅为1.936亿美元。至2011年,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就达到9.348亿美元,十年间新疆农产品出口额累计增加7.412亿美元。同时,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2001年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21%,到2011年这一比重上升至1.53%。然而,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占新疆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在不断地下降。2001年,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占新疆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28.69%。2011年,已下降到4.83%。虽然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在不断上升,但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在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偏低。

  新疆农产品种类繁多,其中棉花、粮食及特色瓜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驰名中外,新疆本土的牛羊肉、牛奶、羊绒及皮革等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声誉。目前,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甜菜糖和瓜果生产基地。新疆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林果产品、畜产品、蔬菜、初加工农产品及大宗农产品等五大类。出口的林果主要以梨、苹果、葡萄为主,葡萄所占比重较大;出口的蔬菜主要以番茄为主;出口的畜产品主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及鸡蛋等;初加工主要以水果和蔬菜初加工产品为主;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主要以淀粉和大米为主。2011年,新疆农产品出口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番茄酱、粮食、水果、蔬菜所占比重较大。

  新疆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中亚、俄罗斯、巴基斯坦、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盟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中亚各国和俄罗斯是新疆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也是新疆农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中亚一些国家的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农产品基本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较多依赖进口。所以,毗邻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及俄罗斯等国成为新疆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2011年,新疆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的农产品出口额分别占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7.3%、15.3%和6.2%,三者合计占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8.8%。除此之外,新疆还有一部分农产品出口到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及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香梨等部分特色产品甚至进入加拿大农产品市场。2011年,新疆农产品出口市场分布,如图5所示。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Trade Competitiveness)指数,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基本公式为T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该指标值均在-1~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当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当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强劲。

  本文根据2001~2011年新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计算得出新疆农产品的TC指数,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从2001年到2011年新疆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均大于0,最低为2001年0.34,最高为2002年0.83,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从2003年到2007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虽然维持在0.3以上,但整体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在于新疆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赶不上进口的增长速度。至2008年,虽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新疆农产品出口却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了0.66。2010年,新疆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降至0.28,竞争优势明显下降。主要原因在于2010年新疆农产品进口额由2009年的1.79亿美元猛增到4.75亿美元,进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出口增长速度。2011年,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29,竞争优势还在明显下降。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或地区某种商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率,反映一国或一地区某一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该指数是用来衡量竞争力的指数,用来反应经济体在现有贸易结构中表现出来的优势。其公式为:

  其中,XIJ表示I国或地区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或地区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而XWJ表示W国j类商品的出口额,XW表示W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本文根据新疆2001~2011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和同期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计算得出新疆农产品在我国产品出口中的RCA指数,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新疆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体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总体开始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说明新疆农产品在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正在日益降低,出口竞争力正在日益衰退。但由于新疆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具有较强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新疆农产品出口的潜力依然巨大。

  新疆农产品出口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大多数属于分散经营状态,贸易水平和层次不高,企业竞争力不强。由于缺乏高新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只是进行简单的易货贸易。而且新疆农产品出口主要以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等传统的贸易方式为主,虽然这两种贸易方式贸易额在新疆总贸易额中所占比重较大,但与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相比,相距甚远。

  在新疆出口的农产品中,粮食、蔬菜、水果、番茄酱及棉花等原料型的初级产品和低端的制成品所占比重较大,达到了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以上。虽然粮食、蔬菜、棉花及畜产品等农产品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很大,但都只是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可替代性强,竞争优势不突出,波动性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出口较少,所占比重较小。

  新疆农产品主要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及俄罗斯等国家,这几个国家的出口份额占到了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0%以上。如此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辐射面窄,抗风险能力将会非常弱。一旦这些国家农产品进出口政策或需求标准发生变化,将会给新疆农产品出口带来极大的影响,导致新疆农产品出口的剧烈波动,抑制市场的伸缩弹性,将极不利于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目前,新疆已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然而这些区域品牌还都只是一些大众化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还较低,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依然较小,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竞争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一些进出口公司在出口农产品时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量增速变缓,呈现出贸易水平和层次不高的现象。在独特的气候和地质资源条件下,新疆特色农产品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能更好的在国内外市场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和对市场的占有力。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积极调整和优化新疆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快发展具有新疆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探索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机械化,加强新疆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加工水平和层次,延伸产业链,更好地促进新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出口优势。

  政府要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扶持,积极推动新疆农产品出口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强对国内外各国家各地区农产品信息分析和调查研究,落实农业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出口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农产品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份额。打破新疆农产品出口以中亚等周边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的格局,分散出口市场,分散出口的风险和波动,努力形成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

  政府要健全农产品出口政策扶持体系,积极争取各项农产品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培育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给予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政策支持。比如,在关税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减免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费用,加快通关速度,给与“绿色通道”等,推动新疆农产品大步“走出去”。除此之外,还要大力丰富和发展除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外的其他贸易方式,实现农产品贸易方式的多元化。

  在全疆规划建设棉花、番茄、特色果品、中药材、花卉、红花及牛羊养殖等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制定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计划,为特色农产品建立一个长久的营销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平台,维护好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注重产品品质和包装设计,实现品牌的有效传播,以此提高新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1]秦放鸣.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01).

  [2]聂文元,李豫新.新疆出口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9,(12).

  [3]孙加力.新疆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

  [4]艾尼瓦尔・斯地克,瓦哈甫・哈力克.新疆农产品贸易优势比较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07.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服务城市、依托城市的农业,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都市农业提供优质的鲜活农产品可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并增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都市农业为都市居民提供亲近大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娱乐的场所与机会;都市农业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为都市人们提供宁静的生活环境。①

  黄陂位于武汉市北郊,是武汉市耕地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区。该区依靠农业大区优势,努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举措,着力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黄陂区以资源为依托,构建乡村休闲产业体系:有木兰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武湖农场、福地山庄、胜天山庄等区域;黄陂区以园区建设为重点,构建农产品加工体系:有“天种”瘦肉型出口牲猪种子繁育基地、小龙虾特色水产板块、木兰品改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罗汉兆丰科技农业园等特色基地。

  (1)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宣传黄陂都市农业信息的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例如武汉农业信息网、黄陂新闻网、木兰胜天,黄陂区新闻网更新都市农业信息还是2009年的,信息很陈旧,网站维护没有做好。(2)网站百度权重比较低,百度收录数量少,反链数少。据分析,黄陂区都市农业网站90%百度权重在3以下,65%百度收录数在1000以内,表明网站优化没做好,致使网站访问量低,从而会导致订单量也少。(3)网站信息不全面、网站知名度小、客流量少。旅游网站信息还比较全,但是农庄网站缺少吸引人的图片,有的对黄陂区都市农业的具体情况介绍较少,不足以吸引消费者点击、预定,进而参观、宣传。(4)有的网站过于花哨,让人眼花缭乱,进入网站,会有很多移动广告,对消费者浏览网页造成很大影响。例如黄陂旅游网,铺天盖地都是移动图片,这会影响网站浏览速度,降低消费者网站体验满意度。(5)针对黄陂农庄、田间超市的独立服务网站或是专门信息提供网站比较少,很多都是从武汉网站或是其他网站进入。网站对木兰系列的特色景区宣传比较多,但是黄陂的殷商盘龙文化、双凤亭二程理学文化不被人们熟知,其他休闲农业宣传力度不大,影响力蛮小。

  (1)建立独立站点来宣传黄陂区的都市农业,包括黄陂概况、黄陂都市农业发展状况、黄陂田间超市、黄陂休闲观光农业、地图导航、黄陂特色景区等信息。子栏目包括产品信息、用户服务信息、促销信息、销售信息包括网络销售,网上定购和售后服务、公众信息。②让客户进到网站能够详细了解黄陂的都市农业状况及特色服务,并产生预定,参观的消费行为。在首页设计上采取虚拟实境的手法设立虚拟农场,使消费者如同进入实际的农场一般同时农场的农场品、观光风景可顺应时间、季节、促销活动、经营策略等需要轻易快速地改变设计。③

  (2)在网站建立好的基础上,可用传统媒体宣传网址,即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进行广告促销,同时通过官方认证微博、微信、博客、论坛、贴吧、邮件等展开营销活动,建立黄陂都市农业社区,方便消费者了解黄陂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传播企业品牌、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从而让目标客户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网络营销要很好的跟传统营销结合起来。

  (1)网站做好以后要注重网站优化工作。要准确把握关键词,运用组合关键词,防止关键词堆砌,例如黄陂区特色都市农业观光旅游胜地。不仅要在标题中使用关键词,还要充分利用keyword和描述增强关键词的组合,提高网站的搜索率。增加网站的外链数、外链来源网站。网站需要相应的图片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但不能太花哨,尽量减少移动网络广告的投放。(2)网站建好之后要注重网站维护,及时更新农业信息,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色农产品推出,特殊节日更新促销信息,对黄陂区的都市农业的各个特色景点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信息更新。

  (1)以木兰文化为依托打造“一线八景”旅游特色,即: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古门山、清凉寨、云雾山、大余湾、天子山,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网站知名度。由于人们对黄陂木兰很熟识,但对其他景点不一定熟知,所以采用这种产品组合策略对品牌特色进行宣传营销,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木兰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一线八景以其极度集聚的特色可以吸引到不少的观光旅游者。网站可以通过虚拟实景的方式让消费者通过网络进行体验,从而产生实地游览的欲望。

  (2)利用黄陂的殷商盘龙城文化、“双凤亭”二程理学文化、红色的土地文化这些特色文化来吸引游客观赏,体验黄陂的农家山庄和特色景点。网站上可以设置一个版块来介绍黄陂的特色文化,介绍殷商盘龙城文化、“双凤亭”二程理学文化和红色的土地文化的文化背景以及相应的特色景点和服务。这些特色文化将会是黄陂光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品牌推广可以增强网站的知名度,增加网站点击率,提高网站的排名和权重,进而提高转化率。

  建立会员制,对会员实行优惠折扣。建立农园俱乐部,吸引消费者的亲戚朋友加入,针对特殊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如“桃花节”“劳动节采摘活动”。④让顾客参与,使其加强对网站的了解;如网上竞赛、问题征答、抽奖活动、销售产品排名、申请优惠卡、成立网上俱乐部等。实行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摘农家果、游农家园、享农家乐”的一条龙农业观光旅游链促销活动。⑤黄陂区在利用互联网展开网络信息服务时要将节日活动与农业产品相融合,注重知识性、信息性、趣味性、借助活动的高质量来吸引消费者。

  ① 赵涤非,闰正平.都市农业的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6):48.

  ② 郭萍.惠东制鞋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网络营销问题,2007:47.

  ③ 甘伟,周卫华.我国汽车网络营销策略分析[J].网络营销问题,2009(2):256.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数据》:北京作为最早开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城市,具备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发展环境。请问,休闲农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史亚军:休闲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模式,是京郊农业向田园化、人文化、高附加值深度开发转移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流方向,是厚积薄发的朝阳产业。休闲农业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自然环境、风景、物产及乡村生活为旅游吸引物的,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以满足旅游者对娱乐、求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休闲农业兼具生产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从不同角度看,休闲农业具有多种功能。从消费者角度看,休闲农业可提供调节生活、舒缓压力的多样化休闲场所,提供认识农村、学习“三农”知识、体验乡村情趣的载体;从经营者角度分析,休闲农业可提高农户收入和农村就业率;从资源生态角度分析,休闲农业能促进城市居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乡村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休闲农业可保障城市消费安全感、提升健康消费理念,促进乡村文化保护、文明发展和乡村硬件建设,有助于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

  在北京郊区客源市场需求力持续增强与致力“三农”问题的解决、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京郊休闲农业近年来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09年一季度农业经济形势分析表明,北京观光农业发展平稳。截至3月底,全市共建立观光园1252个,接待游客118.5万人次,总收入达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6%,其中采摘和出售农产品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1.9%、49%。城市功能拓展区观光园进行了资源整合,观光园个数大幅减少,但收入增加了11.2%,人均消费居三大功能区之首,达到191元/人次,较上年增长60%;城市发展新区观光园接待游客最多,一季度接待42万人次,占全市35.4%;生态涵养区观光农业发展最为迅速,一季度接待35.2万人次,收入2146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1.7%和31%。休闲农业已成为郊区发展的一大特色产业,呈现跨跃式发展态势。

  《数据》:今年一季度,北京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9%。虽然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断下行,但随着北京市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出现了近年来从未有过的好形势,尤其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请问京郊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突显的矛盾?主要原因是什么?

  史亚军:随着北京市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所蕴含的各类矛盾也日益突显,主要有以下五大矛盾:

  一是京郊休闲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表现为资源设施低效益与超负荷并存、京郊部分乡镇公共环境的日益恶化、郊区农业资源环境的消极保护等;二是京郊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数量增长与特色缺失的矛盾。表现为在京郊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已成为一种“全动”、“标准运动”、“示范运动”,在“城乡一体化”的影响下导致了京郊乡村的本色、本质、本征逐渐消失;三是京郊休闲农业产品的初级化与市场开拓的矛盾。表现为北京市休闲农业结构单一、“三上(桌上、炕上、树上)文化”特征明显,乡村文化内涵挖掘欠深、休闲农业特色品牌缺乏等;四是京郊休闲农业和谐乡村构建与利益诉求的矛盾。表现为休闲农业经济效益漏损、部分乡村休闲农业市场竞争环境恶化、京郊乡村的公共资源抢占等;五是休闲农业所在村镇本土化建设与北京市不可阻挡的城市化发展的矛盾。表现为京郊具有明显乡村特色的民居日渐稀少、乡村特色民俗传承无力、乡村娱乐活动本土失真、乡村基础设施硬化过度、乡村圈地现象日益突出、乡村建设城市化、模式化、西化、瓷砖化等。这五大矛盾,如不尽早着手解决,必将导致郊区休闲产业基础性破坏,重蹈城市无特色化发展覆辙。

  导致这五大矛盾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部分资源产权不清晰、休闲农业产业结构基础不扎实、休闲农业管理体制不到位、休闲农业规划体系欠完善、利用郊区农业资源的发展意识较淡薄、文化发展理念不足等。

  《数据》:大家都能看到的事实是北京郊区休闲农业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您作为北京市科协科普惠农工程专家,对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有什么建议?

  史亚军:借助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发展休闲农业的先进理念,按照分区规划、产业经营、文化包装、特色发展的原则,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为防止休闲农业产业出现大的波动而引发新一轮市场波动,我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实施分区规划,逐步形成大北京休闲农业圈。根据北京郊区县的区位优势、地方特色与资源条件,整合北京周边旅游资源,确定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布局,突出区域发展重点,以点带线、带面形成带,打造环北京的休闲农业产业链条。其中,中心城区内应该发展以绿地休闲、农业会展、高科技农业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西南山区应重点发展文化游;在北部地区重点发展民俗风情游;在东部重点发展大运河文化游、现代农业科技体验游;在南部主要发展农耕文化体验游。借助天津、承德、大同等环北京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与休闲项目组合,实现共同发展。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渐次打造休闲农业总部经济。建议在丰台、怀柔、通州打造三个休闲农业总部经济:以丰台王佐镇为中心,形成京西南文化休闲总部经济;以怀柔雁栖镇的不夜谷为中心,形成京北民俗风情游总部经济;以通州潞城镇为中心,打造大运河文化游总部经济。

  三是提升文化内涵,着力突出北京文化特色。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和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观光农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停留在采摘瓜果、吃农家饭、民俗旅游等低级阶段。建议积极引导区县创新思路,组织开展一些尽可能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活动,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礼仪、竞技、游艺等服务内容,把民俗民风融入田园风情,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休闲农业的亲和力。

  四是扩大规模经营,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建议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积极性和经营优势,以土地流转改革为切入点,鼓励各种农业投资主体投入农业休闲产业,对大型观光休闲等符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优先给予贷款担保和适度贴息。此外,应积极引导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服务理念,通过引入休闲农业合作社等组织,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是突出乡村特色,科学规划产业项目。针对各京郊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模仿复制与重复建设现象,重点做好旅游项目设计、景观布局、基础设施升级等工作。认真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规律,选择竞争力较强的主导产品,突出自身特色,增强吸引力;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搞好乡村交通通信、水电供给、环境整治、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饮食、卫生、安全等设施建设标准要求;认真调查分析游客的来源、构成、消费取向,根据城市游客的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突出特色,树立品牌,防止项目雷同、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现象。

  六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不能期望农户会依靠自身投入来解决,郊区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决策和投入。政府在鼓励农户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应将相应的配套设施完善和优化,以条件保障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总之,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应以人文北京建设为契机,以发展区域经济为抓手,依靠北京郊区县先期所形成的休闲农业产业聚集带,进一步聚集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合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各区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品牌,打造休闲农业总部经济,扩大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与影响力。深入挖掘北京郊区丰富的民俗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北京的皇家文化等特色,将传统民间文化、农业文化、地域文化、养生文化、科技文化和旅游心理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

  2009年6月2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凤山带队视察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情况。赵凤山一行视察了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主场馆和顺鑫农业鹏程食品分公司,听取了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情况的汇报。

  1992年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开始步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随后,环保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和民众所关心的议题,于是环境保护意识和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产生了绿色营销思路。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于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激发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生活命质量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其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了对农产品数量要求之后,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营养、安全、卫生和无公害。因此,绿色农产品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内在动力。其次,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面临全球的环境问题,全球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消费已形成了一种消费趋势。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摆在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通过农产品的绿色营销,推进农业的绿色生产来实现。所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的落脚点。第三,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境保护措施的影响很大,绿色贸易壁垒正在成为我国未来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开拓世界绿色市场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亟需解决的问题。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客观上经济发达程度影响,相当发达的地区消费能力要强一些,绿色消费的需求相对较高,相当落后的地区则需求相对较低。绿色消费市场有限。二是绿色消费的环境不成熟与规范导致绿色消费需求不能充分挖掘出来。如绿色产品检验、绿色标志使用不规范、执法不力引起绿色产品市场管理混乱,鱼目混珠,最终导致绿色消费意愿下降和消费市场的萎缩。

  绿色生产技术是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它包括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环节,其中主要问题表现为对绿色技术开发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不够,技术应用中劳动者的素质不高等。在生产布局上表现为区域特色突出不够,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与市场联系松散,生产企业的收益不稳定影响了生产的积极性。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在自然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环境的恶化。如大量农药、化肥、除草剂使用,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等。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认证体系也不完善影响了其生产。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法律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与改善,以提升绿色标志的权威性,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从整体上看表现为绿色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即生产的不稳定性、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低,对产品品牌战略考虑更少,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长期发展;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分散、规模偏小影响营销渠道的形成,对于鲜活类农产品要求的短渠道往往也无法满足,最终使绿色农产品的成本与价格上升,失去市场竞争力。市场运作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即由于农业企业普遍缺乏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少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市场分析与决策。同时也较少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市场。

  笔者认为,绿色消费意识不高并不是影响绿色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而购买力水平、绿色农产品品质与价格、绿色农产品的识别是影响的主要因素。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社会的购买力会大幅度提高,绿色消费市场会不断扩大。在绿色生产与流通方面,采用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生产符合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需要的高品质产品,这是营销的关键。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品,需求弹性小,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更直接,高品质的绿色产品更能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鲜活农产品的营养品质虽然较好,但保质期较短,快速便捷的流通渠道不仅可以保持绿色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可以防止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效的绿色产品识别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子,因此,建立完善的绿色质量标准,严格绿色标志的使用与监管是解决绿色产品识别的有效途径。

  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的治理。在自然环境方面,由于近年来乡镇工业非规范性发展和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整个农业生态环境呈现恶化态势,尤其是交通条件较好的城市近郊,这些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加强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与治理。一是要对外来因子进行监控。如大气监测,灌溉水源的监控等,发现问题及时提请相关部门协同解决。二是要从内部通过改变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理化特性,营造良好的自然生产环境。在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方面,一是扶持与引导。二是监管与维护。因此,必须把生态保护、人文环境建设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也是适应市场创造需求的主要手段,应从三方面开发与当地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相适应技术:一是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绿色生产技术,它是绿色农产品品质的保证;二是用于流通环节的储运保质技术,它是扩大鲜活绿色产品市场营销范围保证;三是用于产品深加工的延伸加工技术,它是提高绿色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的主要手段。当地政府与管理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农业绿色技术开发、推广与应用的制度与政策,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绿色技术标准,进行绿色产品的认证、监督与检查,开拓国际市场,重视科技人员的激励,稳定绿色技术推广网络,加快技术转化,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农业绿色技术普及与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原则应体现生态优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向大规模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随着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土地集中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产生,对内通过生态优势与区域特色进行整体布局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并按统一标准进行投资、技术培训,实行规模化生产,以保证绿色产品品质的稳定。对外建立长期的市场策略,在互惠基础之上寻求持久性的合作伙伴,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以深化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创建自己品牌,增强竞争与创新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在发挥规模效应的基础上,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将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重要一环。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培育农产品的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有利于将技术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结合在一起并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生产逐步改造成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中的中介服务组织,如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保险、农民协会、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形成良好的农产品市场运作环境。

  (2)积极构建适合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于鲜活的绿色产品,便捷的流通渠道将更加有利于保持产品品质,降低流通费用,提高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一是可以采取零层分销渠道策略。即生产企业自己设立绿色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5] 。二是采取选择性分销策略。即在某一个地区选择几家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良好信誉的销售商来负责其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三是采取特许加盟连销经营的分销策略。在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及相应的品牌优势后即采用此形式,来统一品牌名称,统一装修,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来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3)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企业产品的一种有效途径。品牌的建立需要企业在营销活动中长期不断地努力。如申报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通过标准化管理与完善地服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通过参加各种展会与竞争评级,扩大知名度。通过这一系列营销活动达到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和品牌附加值的目的。

  (4)积极培养和引入营销人才,运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去研究分析市场与开拓市场。我国农业生产企业的营销人才普遍缺乏,这是农业生产企业对市场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企业要从长远的发展来培养和引进所需要的营销人才,学会利用市场资源,从被动地适应市场到主动地适应市场、再到主动地引导市场。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企业的市场分析与决策;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对客户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积极引进网络广告、拍卖、网络交易、、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和开拓市场。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都在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期实现农业跨越式的大发展。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是河南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河南的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河南以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总量1/10的粮食。稳步发展的传统农业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并拥有生物资源多样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也孕育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新郑大枣、原阳大米、信阳毛尖、鄢陵花木、南阳黄牛及固始鸡等,不胜枚举,为河南特色农业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河南省目前发展的特色农产品都是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如茶叶、花木、禽蛋及肉制品等,这些产品大都质优价廉,市场竞争力较强。此外,河南是人口大省,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发展特色农业可抢先一步占领市场,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消费需求。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积极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从信息、技术、销售和加工等方面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创办服务示范基地,依靠示范带动、典型引路,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河南省在农业产业化方面起步较早,有很多成功经验。尤其是近年来,河南重点扶持了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已有河南省龙云集团有限公司等39家企业先后四批进入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极大地发挥了龙头项目、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河南省大部分农产品企业接受市场营销观念较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够适应,导致营销活动的效率低下,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销售成本。此外,部分地区存在着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比如在蔬菜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超标使用农药等,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目前,河南省许多地方资金短缺,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对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开发投入更少,从而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除少数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产品,绝大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本上处于原始性粗放式经营状态,其产量低,品质退化现象严重,效益和效率低下。

  从河南省各级政府制定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上看,普遍存在着简单追求增加种植面积和扩大养殖规模的片面做法,而对特色农产品区域优化布局的重视不够,没有突出优势区域,不利于专业化区域的形成,使特色农业难以做强做大。

  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行业协会等农业经济组织,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品牌农产品,积极实施产品质量认证,整合和保护品牌资源,及时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地理标志产品申报。

  一是建立健全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各社会团体、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科技开发实体等共同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行列,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的差距,完善农民培训网络,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三要搞好技术创新。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进行特色农业生产、贮藏、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一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投入量逐年增长,对规模特色基地给予重点支持。二要加大融资力度,可通过信贷支持、股份合作、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向。三是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信用社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规模和范围。四要鼓励大型工商企业介入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推进“工农联姻”。河南省财政实力有限,后三种途径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一要充分利用省会郑州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配套设施建设。二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农产品价格、供求信息资料等信息的收集、预测和分析,实现产销衔接。三要鼓励农产品产销协会和农业经纪人进入流通领域,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