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栏目导航
 
 
首页-[优游娱乐]「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1-08 21:25   

  首页-[优游娱乐]「首页」都匀市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南侧,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大西南出海通道上的重要枢纽城市,全市总面积2 274 km2,辖4个乡镇,5个办事处,总人口近50万人。年平均降雨量1 431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087 h,无霜期为289 d,海拔540~1 964 m,以山地为主,间有丘陵和小块盆地;交通优势明显,市区距省会贵阳仅78 km,离贵阳国际机场仅69 km,贵广高速铁路、黔桂铁路、夏蓉高速公路、贵新高等级公路、321国道、201省道纵横贯穿市境;针对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及东盟蔬市场,规模发展蔬菜产业具有明显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

  近年来,省、州、市各级政府及各级业务部门高度重视都匀市蔬菜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都匀市“十三五”蔬菜产业规划》《都匀市“十三五”蔬菜产业园区规划》《中共都匀市委、都匀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加快都匀市蔬菜产业的发展,都匀市采取项目拼盘的方式,整合各项项目资金投入,在小围寨包阳村建成单体钢架大棚350个,配套蔬菜直销运输车2辆;在平浪镇文峰村建成单体钢架大棚100个,在良亩蔬菜基地配套沟渠逾1 000 m,修建机耕道逾2 000 m,建有单体钢架大棚125个,建喷滴灌设施逾20 hm2。2015年都匀市墨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列入省级园区后,加大对蔬菜产业园区建设,在墨冲良亩蔬菜产业园区新建3 200 m3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新建育苗温室大棚4座,设施大棚20个。新建园区观景台1个,在园区内配套沟渠1 000 m,机耕道铺设油路逾2 000 m,建有单体钢架大棚125个,新修2条进入园区道路(总长4.9 km,宽6 m)。都匀市引进初具规模的企业、合作社创办蔬菜基地共8家,在墨冲镇良亩村、小围寨办事处包阳村,平浪镇文峰村采取土地流转形式,联片开发建成保供蔬菜基地333.33 hm2,主要种植茄果类、瓜类、叶菜类、香菜类等蔬菜。

  都匀市通过引良种、建基地、扶龙头、跑市场、促流通,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全市建有1 333.33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 000 hm2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333.33 hm2保供蔬菜基地。同时,完成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逾2 666.67 hm2;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共9个(番茄、生姜、细刀豆、辣椒、白菜、茄子、丝瓜、苦瓜、菜薹)。注册“剑江牌”蔬菜品牌商标1个。2016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8万公顷次,蔬菜总产量达59.67万t,蔬菜总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种植蔬菜纯收入2 150元,蔬菜产业已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都匀市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蔬菜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但蔬菜产业发展仍存在基地现代高效农业装备不完善问题,主要体现在水肥一体化设施不配套,蔬菜采后处理场设施不完善,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设施设备、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现代化农业设施装备滞后,农民科技种菜技能不高,蔬菜周年生产、周年供应不连续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都匀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保障都匀市“菜篮子”有效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

  都匀市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规模优势不够突出,这是由于在产业发展上定位不多,不分取舍,力量分散,导致小而全的产业态势,缺少R祷生产和加工,农产品无法在国内外市场占有比较稳定的份额[1]。

  蔬菜基地生产的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加工程度低,农民盲目进行生产,经营中潜伏着很大的市场风险和不可预测因素,使许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变得无所适从。农民不仅要承受自然风险、经营风险,还要承受市场风险、价格风险,农民的经营收入得不到保障。

  蔬菜基地水利设施、育苗设施不配套,产品销售冷链设施缺乏,农产品批发市场不完善,功能不完备,信息手段不先进,产品吞吐能力不大,与农业生产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要求极不适应。

  蔬菜种植季节性强,对储运要求高。截至目前,都匀市还没有一家蔬菜物流配送企业,蔬菜流通主要靠农村经纪人队伍,各自为政,难以实行管理,只能解决部分基地蔬菜的销售和集散问题,不能解决大宗蔬菜物流拥挤和集散乏力的现实困难[2]。

  蔬菜基地生产经营处于粗放状态,蔬菜以鲜菜销售为主,一般以未经加工包装分级的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再加上产品包装粗放、优劣混杂,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没有品牌等方面的影响,难以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现有的社会化服务如科技推广、产品销售等仍然满足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专业市场发展缓慢,对农民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跟不上,部分地区仍然是农民单一的分散经营。

  一是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二是蔬菜基地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产业快速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矛盾日趋加剧,群众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三是城市建设占用菜地严重;四是蔬菜基地缺乏后续管理资金。

  一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蔬菜基地规模化发展。二是按照市场定位、突出特色、区域布局的原则,有利于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重点抓好以墨冲镇良亩为核心蔬菜产业园区建设及墨冲镇良亩村、河源村、沙寨片区;小围寨办事处包阳村,马尾村;平浪镇文峰村、凯口村的保供蔬菜基地建设[3]。广泛争取发改委、财政、水利、交通、农业、扶贫等部门支持,将现有蔬菜产业园建成都匀市乃至黔南州具有突出区域特色、高新技术展示、精品蔬菜生产、农产品技术研发、高新技术展示、质量安全、物流配送、农业信息传输、“龙头”带动和农业休闲观光等具有强大功能的现代蔬菜产业园及黔南州常年性保供蔬菜基地,由此来带动都匀市蔬菜产业发展。

  为了稳定和增加都匀市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调动和保护菜农的种菜积极性,切实提高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建议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作为都匀市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如育苗设施、喷滴灌设施、病虫绿色防控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基地排灌设施、田间道路等)、产品销售设施建设(气调保鲜库、冷藏车、蔬菜采收分级场地、包装材料、销售渠道建立、产品质量预检、品牌培育等)、蔬菜生产补助、规模生产贷款贴息、蔬菜“三品一标”认证、蔬菜生产销售信息收集与、先进实用蔬菜技术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试验示范等。

  3.3.1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试力度,为蔬菜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一是根据市场需要,加强蔬菜新品种引试,筛选适销对路优良品种;二是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加强新设施、新技术引试和高效种植模式摸索,总结适宜都匀市蔬菜生产配套技术。

  3.3.2 加强对各乡镇办事处农技人员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蔬菜生产能力。由于蔬菜品种多,种植技术繁杂,在长期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南部乡镇办事处新建蔬菜产业园,应加大对乡镇农技人员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更新农技人员业务知识结构,才能为蔬菜生产发展做好技术服务。

  3.3.3 加强技术培训,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一是根据蔬菜生产季节,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蔬菜技术培训;二是加强科技种菜“二传手”培育,通过 “二传手”的传、帮、带作用,普及推广先进实用蔬菜技术[4-5]。

  3.4.1 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安全、优质农资供应。一是农业执法部门加强对市场农资监管力度,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二是禁止制造和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及不合格肥料等,确保农资源头清洁安全。

  3.4.2 加强对蔬菜基地农业投入品使用指导。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一是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宣传,营造生产安全优质蔬菜氛围;二是推广使用安全放心农资,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同时,加强对基地产品和市场销售产品的质量检测力度,建立基地蔬菜产品准出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餐桌安全。

  3.5.1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采取“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市场”的产业化模式,通过鼓励、扶持蔬菜加工销售企业,带动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3.5.2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民间流通组织、中介机构等,通过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3.5.3 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乡镇、村级蔬菜生产种植和蔬菜产品采收销售信息统计上报,建立都匀市与外销蔬菜种植、蔬菜销售等方面信息交流平台,加强蔬菜生产、销售信息,为蔬菜生产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3.5.4 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根据中央、省和都匀市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在全市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6-7]。对符合标准的配送蔬菜等生鲜农产品的厢式货车,要通过发放特别通行证等措施,允许其24 h进城通行和便利停靠。

  3.5.5 加强蔬菜产业链建设。积极引进和支持蔬菜企业在都匀市建库建厂,发展蔬菜采后处理和精深加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档次,延长上市供应时间,实现从季节性销售向常年性销售延伸[8-9]。

  [1] 刘慧琴.泸水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8.

  [2] 李明艳,李姣姣,郑鹏飞,等.浅析文山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3):10-11.

  [3] 余辉.正阳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2016(22):62-63.

  [4] 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15):1-5.

  [5] 刘中会,刘力臻.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岳论丛,2008(6):84-88.

  [6] 韩纪琴,王凯.南京市蔬菜产业链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1(2):51-54.

  [7] 田金星,郑华,张飞平.文成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113-116.

  蔬菜本期的产量决定于上一期的价格,相类似的,下期蔬菜的产量又取决于本期的蔬菜价格。反映到当前的状态,即如若一类蔬菜的价格呈现出递增的趋势,那么农民便会立即一哄而上,这使得蔬菜价格下降,进而难以出售。反观最近几年的蔬菜价格走势可知,近几年蔬菜价格整体上呈现出波澜起伏的局面,让人不忍直视。整体而言,蔬菜价格有机地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效益集于一身,可以归类为富民性质的产业项目。因此,探讨怎样保持湖南省蔬菜的科学生产与合理的蔬菜市场价格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湖南省蔬菜生产整体上保持着稳健发展的趋势。由相关文献资料可知,湖南省蔬菜的播种面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局面。2005年蔬菜生产面积为972,667hm2,到了2011年之际,蔬菜的生产面积超过了1,193,333hm2,蔬菜的总产量也由2005年的2400万吨增至2011年的3341万吨。2011年,湖南省直接出口蔬菜产量高达12.1万吨,创汇近2亿美元,和2009年同期相比,递增的比重依次为151%、231%。

  从湖南省地势区位来看,蔬菜生产也有一定的优越性,诸如湘江区域、环洞庭湖区域、湘南区域以及武陵地区是4个最为明显的优势产业地带。譬如有郴州、永州、衡阳和株洲4个主要城市的湘南湘菜南运基地(其面积为133,333hm2);有以长沙、岳阳、益阳、湘西以及永州等为核心区域的夏秋菜北运基地(其面积为66,667hm2);有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其面积为13,333hm2),包括石门县的“壶瓶山”牌萝卜和辣椒、城步的番茄、炎陵大院农场以及湘西八面山地区的萝卜等;有水生蔬菜基地(其面积为33,333hm2),包括以莲藕、藜蒿为主的环洞庭湖地区的湘阴、南县、岳阳、汉寿、沉江、华容、湘潭以及望城等地域;有食用菌生产基地,主要包括长沙县、靖州县与安仁县等地区。

  湖南省蔬菜产业之所以可以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这和当地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存在着密切关联。政府在蔬菜生产方面所采取的经营方式比较放松,在新的环境下,政府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够完备,这就成了阻碍湖南省蔬菜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最为直观的表现即为蔬菜的价格上涨。

  湖南省的蔬菜供给状况并不是很理想,一些市区的蔬菜是从外省运输进来的,这就使得当地蔬菜价格明显受到外省经济发展因子、社会环境因子、气候因子和运输因子等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出现了明显影响蔬菜正常价格的问题。

  首先,蔬菜价格保持上涨趋势会导致社会的需求处于供给失衡的状态,进而导致较大社会危机几率的发生;其次,如果蔬菜的价格保持着递增趋势,那么农产品市场经济秩序将会出现失衡的状况,进而引发不良的经济纠纷后果;再次,蔬菜价格的上涨还会强化商业倒打一耙的情况,进而出现虚假的市场繁荣景况,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

  作为蔬菜生产的主体,价格上涨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农民把种植收割的蔬菜运至批发市场,然后面对面地和批发商与零售商进行蔬菜交易,这个过程的随意性比较大。其次,由于蔬菜价格的上涨,农民在消费其他蔬菜品种时会感觉到较大的经济压力。

  首先,蔬菜价格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蔬菜涨价会让百姓的生活变得困难起来。其次,包括蔬菜在内的物价上涨还会导致社会出现货币信任危机,货币的购买力将会直接地影响到人民群众对于货币的信任度。

  由于国外对蔬菜产业研究的起点比较早,因此,在研究蔬菜产业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譬如,欧美国家在发展蔬菜产业的时候,其蔬菜品种比较单一,但数量比较大,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可以把每类蔬菜通过专门职员运送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基于湖南省所制定的平面积标准以及全省人口改变的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地稳定蔬菜量的供应,构建起相应的市场结构体系,从而保证城镇的供需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确保蔬菜价格稳定。需要注意城镇菜地的最少确保量,在大中城市相应规划的地区以外凸显出城市建设的高标准要求,并构建起相应的蔬菜基地。

  建立条件比较成熟的蔬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成立相关的蔬菜技术研发机构中心,在良种良法相配套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生产模式,进行蔬菜的生产、加工以及贮藏等相关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

  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蔬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湖南省蔬菜价格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了解到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才能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以促进湖南蔬菜生产的有序发展和市场价格的稳定。

  [1]赵海燕,徐威.发达国家蔬菜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J].当代蔬菜,2005(10):14,15.

  [2]李崇光.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6,10.

  逊克县位于黑龙江北部,是国家一类口岸县,也是商品粮基地县,发展蔬菜产业,扩大对俄罗斯蔬菜出口贸易,具有地缘优势。逊克县地型地貌多样,气候适宜,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需求量猛增,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逊克县种植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由过去单一的大豆,调整优化为蔬菜、大豆、小麦,蔬菜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因此,要正确分析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引导农民科学种植蔬菜,以提高蔬菜品质,扩大蔬菜品种及种植面积,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

  2008年全县重点扶持的5家蔬菜产业,建立生产基地2 000hm2,带动农户1 000户。全县大力发展蔬菜大棚,连片规模种植,蔬菜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量、质量也随之提高,共建200个蔬菜大棚,种植反时令、无公害、名特优新品种的各类蔬菜、瓜果。兴建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引进种植荷兰辣椒、韩国黑龙长茄、美国西芹等优质高效蔬菜新品种,通过示范园的带动,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区的生产效益,而且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全县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到40多种,常年均衡供应能力增强,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蔬菜品种的日益丰富,蔬菜内部结构日益优化。保健、益智、延寿的野生蔬菜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发,荷兰豆、生菜、绿化菜、紫甘蓝、樱桃番茄等几十种洋菜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居民菜蓝子日益丰富。

  全县各乡镇建立批发市场,培育种菜专业户,为蔬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组织村民赴外地学习取经,熟悉市场,了解行情,拓宽蔬菜流通渠道,仅2008年销售蔬菜3.25万吨,年产值达3 250万元。

  依靠科学技术、增加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提高蔬菜产量、改善品种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是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二是推广农膜、新型温室、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实用技术,2008年蔬菜农膜覆盖面积133hm2,比上年增加1.55%;三是举办蔬菜技术培训班,建立蔬菜高效示范区,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四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高科技生物肥料、稀土微肥、有机肥的施用量。

  1998~2008年全县蔬菜产量和播种面积分别增长4.51%和4.17%。产值增长5.02%,单位面积的产值年平均增长仅0.2%。全县蔬菜品种不多,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优新品种、高档精细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大部分地区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菜农素质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量、质量,降低了商品价值。

  蔬菜是鲜嫩产品,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全县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影响批量外销。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在蔬菜生产上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激素、化学肥料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多数菜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与此同时,蔬菜的科研推广、市场流通、深加工等发展缺乏物质支撑,优惠政策、资金扶持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由于种植蔬菜的面积大,有机肥少,化肥用量多,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的理化性状差,耕作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整地质量差,不舍得投入,管理跟不上,影响蔬菜的产量。

  逊克县蔬菜产业发展思路是:立足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争创地方名优特色菜,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一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蔬菜技术推广站,配备1~2名技术员,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二是加快拱棚、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品牌;三是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尽快筛选出逊克县的拳头品种,形成地方特色菜;四是加大贮藏保鲜研究,改进优化贮藏设施,延长贮藏保鲜期,实现市场均衡供应。

  只有加工转化,才能促进蔬菜产品增值。而加工转化一直是逊克县蔬菜产业的薄弱环节,因采后处理跟不上,全县鲜菜综合损耗率高达20%,蔬菜产业综合效益流失巨大。因此,要大力发展龙头蔬菜加工企业,拓宽出口。一是优化蔬菜加工企业,改善蔬菜加工“小、散、粗”的状况,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促进生产与加工、保鲜、贮运的同步发展;二是走产、学、研与企业联合的路子,创出精品名牌;三是增强名牌意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出口优势。

  比如西葫芦,其状如香蕉金黄灿烂;比如樱桃卜,水果黄瓜等,小巧玲珑;黄心乌塌菜犹如一朵朵;还有奇形怪状的各色南瓜,更是让你赏心悦目。还有一种比较奇特的砍瓜,可以让它一边生长,一边砍着吃。砍下的部分它随后愈合,而且不影响生长。

  现代人对蔬菜的要求不仅要好吃,而且要好看,比如五彩椒,一棵辣椒上面有紫、浅黄、深黄、桔黄、白、红等多种颜色并存;五彩缤纷,鲜艳夺目,还有状态如香蕉的金皮西葫芦,适于做沙拉生吃的紫叶蜗居、羽衣甘蓝。

  如大叶芹菜、婆罗门参等,其独特的山野清味和海鲜牡蛎的味道,绝非一般的家常菜可比。而番杏、孢子甘蓝、香艳茄子等,则有浓厚的异域风味。现在苦瓜的苦,菜心的嫩,毛节瓜的凉、菊苣的脆、乌塌菜的甜、黄秋葵的滑已逐渐成为大众喜爱的蔬菜了。

  大多数特采有较强的保健作用:芦笋的嫩茎中含有天T冬酰胺、天门冬胺酸等多种抗癌和抗病元素。是一种极好的保健蔬菜。黄秋葵中含有一种特有的粘状物质,能帮助消化,并具有保护肠胃,肝脏和皮肤粘膜的作用。对胃炎、胃溃疡有一定的疗效。

  不进行市场调查,盲目跟风。看到别人种的好就跟着种,结果卖不出去,就造成经济损失。选择品种上不合理,和消费者的需求不一致。种植技术水平差别大,特菜与普通蔬菜相比从栽培的密度到施肥整枝等管理方法有所不同,需要更严格的管理。表现在产品的着色不良,风味不浓,糖度低,口感差,产品的外观也参差不齐。

  蔬菜是保鲜期短的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快。要调查消费者需求量、消费者收入,市场竞争情况。收集整理蔬菜的市场信息,为生产者提供决策依据,增强生产者的市场应变能力,提高经营者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不注重市场调查预测,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这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蔬菜的必然选择。

  应该选择优良的品种,目前,国外进口的种子价格昂贵,这就要求国内的育种专家尽快培育优质希特菜新品种,以降低生产成本。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要跟上。依靠科学技术、增加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提高蔬菜产量、改善品种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特菜的种植在留果部位、肥水管理、育苗水平、植株整理、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调理等方面要求更严格,管理更细致。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保证作物所需营养供应。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技术,重视钾肥的施用,增加高科技生物肥料、稀土微肥、有机复合肥的施用量;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手段,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随着有机肥使用量的增加,化肥使用量继续减少。

  要想将蔬菜贮藏好,必须有适宜的贮藏设施,并根据蔬菜采后的生理特性,创造适宜的贮藏环境条件,使蔬菜在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不产生生理失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抑制新陈代谢,从而减少蔬菜的物质消耗、延缓成熟和衰老进程、延长采后寿命和货架期。

  在蔬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提高质量是开拓市场的主要条件特菜无公害生产成本较高:与常规蔬菜相比,无公害特菜对产量、质量有着更高要求,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选用优质抗病品种。推广健身栽培,协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采用病虫综合防治新技术。提高蔬菜肥料施用技术。推广屏蔽技术。建立蔬菜质量检查、监督等管理制度及相应机构。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相关研究。

  随着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日趋成熟,并越来越为消费者所接受,其在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流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此同时,兼具盈利商品与聚客商品双重效能的蔬菜产品,已被诸多连锁超市提升到经营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各连锁超市纷纷通过建立生鲜配送中心、寻找蔬菜经营合作商、店面自营蔬菜等方式来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然而,调查发现,南京各家连锁超市门店的蔬菜经营却没能够像这一模式下的其它商品一样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业绩可说是喜忧参半,部分超市甚至常常因蔬菜品质问题被消费者投诉,进而影响了连锁品牌形象。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调查小组使用观察法对南京市的苏果、金润发、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各大连锁超市的蔬菜销售进行调研,将其经营的蔬菜品项数与品种数与周边菜场进行比较,发现:连锁超市的蔬菜品类与品种明显少与菜场,以某超市为例,其蔬菜品项数与各品项的品种数仅为菜场的55%和30%。

  调查小组选择了10种常见的蔬菜,对菜场、超市、批发市场进行1个月的比较研究,发现超市40%的蔬菜定价高于菜场,其中西红柿、青椒等常见蔬菜超市价格比菜场高出20-35%。调查小组还发现超市晚市以后,部分菜品就会出现枯萎腐烂等品质下降的现象。

  通过调查,结合对超市生鲜部门主管的访谈得知:(1)在进货环节,有的超市为了保证自己的毛利率,往往一味压低供货商的进价,而忽视对供货商所提供蔬菜的质量控制,从而导致蔬菜质量和安全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较大,一些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农产品含有过量的有害化学成分。一些菜农受利益驱动,把打过农药未过休药期的蔬菜采摘上市销售;大多数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调查组到南京某蔬菜批发市场就发现未经检验的蔬菜就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的现象。(2)在验货环节,有些门店直接从农民或加工企业购买蔬菜,没有冷链衔接,保鲜配送成为物流中的盲点。验货手段落后, 对蔬菜不进行生化检测就上架销售,质量管理多停留在感官及供方提供的资料上。(3)在销售环节,现有的设备和处理办法也不能充分控制食品安全,甚至人为更换包装日期的现象。

  超市蔬菜品种各异,商品品性不尽相同,存贮要求也有不同,开架陈列的新鲜蔬菜具有随时间而枯损的特性,调查发现大部分超市蔬菜陈列区没有专用的保温降温设备,蔬菜难以保持其新鲜度,且无菜品整理制度规范, 这样会缩短货架周期, 增加损耗, 削弱商品表现力。

  调查小组还发现,绝大多数超市只是在晚上采取打折或买一送一的方式清空不新鲜的菜品存货,而缺少一个系统有效营销及促销方案,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是对连锁品牌的一种损害。

  调查小组参观了2家连锁超市生鲜配送中心,发现从蔬菜的接货、验收、质检、入库、分拣配货到配送运输、收货、上架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各环节多处于人工处理状态,蔬菜物流最基本的单位尚未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物流效率,加大了物流运营成本。

  调研小组于2010年3月10日――4月10日期间,选择有代表性的菜场、超市以及居民小区,采取以年龄分层的随机抽样法,针对消费者选择蔬菜购买地及其主要决定因素、对蔬菜的需求状况以及对高品质净菜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南京市民蔬菜消费状况的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经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受访者中有56.6%的人选择在菜市场买菜,33.4%的人选择在大型超市买菜,3.7%的人选择在便利超市买菜,另外6.3%的人在路边摊或其它地点买菜(见图1)。由此可见,选择连锁超市类作为买菜地点的消费者比例约为37.1%。

  问及他们选择买菜地点时考虑的因素时, 40%的消费者选择离家或工作地点近,26%考虑蔬菜新鲜、卫生,21%考虑价格便宜,13%考虑蔬菜品种齐全(见图2);其中年龄层次越低的考虑离家、工作地点近的因素越多,考虑价格的因素越少,而年龄层次越大的则越注重价格因素。

  受访者中,有30%要求蔬菜新鲜,25%要求蔬菜绿色、环保,18%要求蔬菜价格便宜,17%要求蔬菜卫生,10%要求蔬菜购买方便(见图3)。

  此外,调研小组通过制作净菜(净菜即摘除了不可食部分,并经清洗、清除有机农药、消毒杀菌处理、包装等系列处理的一种可直接烹调食用的蔬菜产品)模型对消费者态度进行访谈,能接受与不能接受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7%和53%。

  以上数据表明,在现今的生活方式下人们的蔬菜消费需求是有一定差异的,由于蔬菜购买者受自身教育、文化、职业、经历、年龄、收入、饮食习惯以及购买力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产生蔬菜需求与购买动机的多样性,加之各连锁超市通过数年努力形成了相当一批稳定的顾客群体,以上条件形成连锁超市进行蔬菜市场细分的客观基础。

  然而,调研小组深度访谈6家超市生鲜部主管时,发现100%的受访者不能对本超市的蔬菜消费者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且市场细分因素仅停留在购买力上。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形成:连锁超市经营蔬菜市场定位不明确、蔬菜品项及品种的同质化、蔬菜品质监管不到位、物流配送效能低下等问题,连锁超市的蔬菜经营项目无法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若遭遇市场定位准确的竞争对手挑战,必然会造成战略上的损失。

  目前现状和存在的威胁则显现出连锁超市蔬菜经营进行市场细分的急切性、重要性。

  连锁超市应以各门店为单位调查顾客的需求,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细分因素(调研中我们发现:消费者收入水平并不是唯一的重要的细分因素),然后各门店要进行蔬菜经营项目的市场定位,开发出差异性的蔬菜项目及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即各连锁门店的蔬菜产品组合要满足周边商圈的顾客需求,切勿在所有的连锁门店推出统一的蔬菜项目。具体建议如下:

  连锁超市蔬菜物流全程应投入冷链设备,如:温湿度可调节流通加工车间、冷藏配送车,这可以明显地延缓蔬菜的衰老和品质下降,降低自然损耗。在销售货架期间,根据蔬菜呼吸特征选择适当手段,如叶菜类的温湿度调节设备、冷藏柜的使用。只有提高了蔬菜物流链的运作效率,才能保证满足各细分市场不同顾客群的需求。

  各连锁超市应使用蔬菜物流链质量跟踪技术,如:条码、RFID、GPS、EDI等物流信息技术,以便连锁管理部门监控到各环节蔬菜品质并在货架上给各细分市场的消费者一个完全公开的蔬菜品质信息,包括:产地、采摘时间、供应商、安全指数、包装时间等,更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形成连锁超市蔬菜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为连锁超市吸引更多的顾客。

  由于各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与支付能力的差异,必然形成不同的蔬菜品质与品种要求,合理运用连锁超市的蔬菜配送中心的流通加工功能,包括:高档蔬菜礼盒订配、净菜加工、熟菜精加工、门店个性配送等项目,这样有利于提高连锁超市顾客的满意度,各连锁门店利润空间,保障企业战略实施。

  根据各细分市场顾客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促销方法,比如:节假日促销、社区厨艺交流、健康食疗讲座、发放优待券、限时特价等促销组合方法;在促销中应坚持宣传绿色消费,加强员工的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

  据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最新资料显示,南京主城区(六城区)人口总计2510659人,如果以每个家庭5个人保守计算,那么南京则有约502132个家庭,每个家庭平均每天消费蔬菜15元计算,每年南京市主城区蔬菜市场容量约为人民币12.9211亿元。若南京的连锁超市能对周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开发试销对路的蔬菜产品组合,正确整合蔬菜物流各环节,包括:采购、仓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运输、销售上架,再加上丰富的超市促销活动,南京连锁超市的蔬菜经营项目一定会有所提升。

  [1]《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2008- 2009)》、中国连锁协会、2009年第7版

  [3]刘爱军、苏果超市农产品物流发展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08.08(下)、111

  [5]武莹浣、超市生鲜食品鲜度控制问题及策略、科技创新导报、2009 NO.29、184

  [6]谭锋、超市生鲜蔬菜供应链特征及损耗控制、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第一期、330

  湖南是水生蔬菜种植大省,目前种植规模近10万hm2,年产量100万t左右,产品包括莲藕、莲籽、茭白、芋头、水芹、荸荠等9类50多个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水生蔬菜快速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主产区包括常德、岳阳、湘潭等地区,产量规模以常德洞庭湖库区最大,约占省内产量的50%。莲籽、莲藕是湖南产量大且市场知名度高的产品,早在1 000多年前,湖南的莲藕就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湘莲则曾一度为宫廷用品。湘莲常年种植面积为1万hm2,平均产干莲籽500~600 kg/hm2,但不同年份变化较大。主要分布于湘江中下游地区和洞庭湖边缘地区的益阳、沅江、南县、安乡、乌石、花石、湘潭县河口等地,2009年,湘莲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3万hm2,总产量6.4万t,年产值2 100万元,加工产品产值近1亿元。目前,湖南湘潭县的湘莲已经被列入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南省水生蔬菜产品销售主要是农民自产自销,95%的产品靠产地市场消化吸收,未形成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以内销为主,加以少量出口和外销。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受市场价格机制影响,水生蔬菜产量和面积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一定的销售和生产规模,如湘莲加工的集中地,从业人员多达10万人,从事湘莲加工的企业达160余家。易俗河镇、中路铺镇、花石镇还是湘莲的专业市场,仅花石镇市场就有湘莲经营户逾千家,是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主要加工地包括易俗河镇、中路铺镇、湘潭县花石镇,湘潭是国内唯一的大规模的湘莲集散中心,也是湘莲的主产地。这三大市场年销售额达10亿元,主导着全国的湘莲市场,年销售湘莲及湘莲深加工产品8万~10万t,占全国湘莲销量的80%左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湘莲的销售区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990年湘莲外贸出口量占收购总量的76%,国内贸易量占24%,出口量占当时全国莲籽出口量的60%以上。进入21世纪,由于外贸出口量有限,湘莲的销售区域转向国内,国内贸易量占总销售量的90%,外贸出口量(主要出口东南亚)仅占10%[4-5]。

  洞庭湖湿地有丰富的水生蔬菜资源,可作蔬菜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多达34种;湖南省的莲藕1 000多年前就被列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湘莲曾作为贡品供皇室享用,湘莲的地方品种资源有8个。

  湖南省适宜大多数水生蔬菜生长发育,因其具有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等优势,发展水生蔬菜的自然条件具有较大优势。洞庭湖水域及其周围的地区水系丰富而复杂,有大面积的沟渠河网、滞水低地、季节性淹水带等。1998年洪灾过后退田还湖的浅水区域,宜发展面积在20万hm2左右,浅水池溏、沟港、湖泊近7万hm2,湖南现有海拔28 m以下的低洼田地6.7万hm2以上。水生蔬菜发展潜力很大。

  我国水生蔬菜销售有四大市场,即以珠三角经济圈为中心的南方市场,以京津塘渤海经济圈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中心的东部市场和以大西南经济圈为中心的西部市场。湖南省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基本位于四大市场的中心区域。

  市场流通不畅。贮运、保鲜及加工等配套技术严重滞后;缺少专业的、有规模的营销企业,直接从事水生蔬菜生产营销的人员少。目前,当地市场销售洞庭湖区水生蔬菜占据主要地位,打入外地市场的很少,大部分产品仍是通过菜贩销售或菜农自产自销,加工出口严重跟不上开放的市场形势。

  对水生蔬菜植保、施肥技术和栽培模式的研究少,洪涝灾害风险大,由于长江流域降雨集中在5—8月,淹水频率加大,洞庭湖区常处于外洪内涝状态,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

  从事水生蔬菜研究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较少,新品种示范、试验、引进等资金短缺,高产、高效的优良新品种种源少。种植农户对新品种应用积极性不高,新品种更新速度缓慢,生产上仍沿袭传统的栽培技术。管理粗放,水生蔬菜的新产品加工开发、繁殖培育和品种提纯等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水生蔬菜多数采用营养体繁殖,未能提纯复壮,品质下降、产量不高,种苗用量大,本地品种因连年种植,导致种性严重退化、种群混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6-7]。

  湖南省的水生蔬菜主要零星分布在洞庭湖畔的南县、沅江、岳阳、汉寿、湘阴、华容以及湘潭、望城等县市,虽然水生蔬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但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成为制约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湖区有一些食品罐头厂利用野菜制做芡实、水芹菜、菱米、水蕨菜罐头,湖区水生蔬菜开始销往深圳、广州、武汉、长沙等地,但未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比较粗放,给新技术、新品种的更新和产业化经营带来一定的难度。

  一是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要大力推进湖南省水生蔬菜生产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湖南省水生蔬菜要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高水生蔬菜品质和效益,具体表现为研究还比较薄弱,水生蔬菜栽培技术还较粗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尚需不断研究与完善[8-9]。二是切实加强品种改良。专用、优质品种的选育已迫在眉睫,因为水生蔬菜的消费已经普及。培育、改良出新的优质专用品种,采用杂交育种、系谱选育等多种途径,科研单位应加强对优良水生蔬菜地方品种进行收集和提纯复壮,以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三是重视水生蔬菜资源的保存、利用和收集。应在湖南建立地区性水生蔬菜品种资源圃,以避免品种产生变异,影响品种的特性。虽然湖南省水生蔬菜资源丰富,但由于水生蔬菜多属无性繁殖种类,因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多年种植后部分品种产生变异。四是组建湖南省水生蔬菜研究团队。增加科技力量,添置仪器设备,组建湖南省水生蔬菜研究创新团队,以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为基础,把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建成全省的水生蔬菜科技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技术支撑与服务中心[10-11]。

  一是准确把握市场开发方向。湖南省水生蔬菜销售近期内宜采取“远交近攻”的市场战略,继续稳固以长株潭城市圈为核心的湖南本土市场,快速提升珠江三角洲、港澳市场,重点突破京津塘环渤海经济圈及东北市场,快速占领西南市场。同时要不断开拓出口市场,湖南蔬菜出口应以特色有机水生蔬菜为突破,将传统的湘莲、藕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带动其他蔬菜品种的出口。二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湖南水生蔬菜应充分发挥湖南鱼米之乡的优势,增强品牌意识,逐步实行统一质量标准、包装规格,规范化生产,以品牌促销售,充分利用湖南省特有的“芙蓉国”称号,注册相关衍生商标,提升品牌知名度把湖南水生蔬菜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水生蔬菜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一是出台发展水生蔬菜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水生蔬菜,扶持企业开展产品流通和加工。二是科学选定项目,认真制订湖南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各部门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做大做强湖南水生蔬菜产业。

  制约水生蔬菜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是水生蔬菜产品加工转化。目前,必须大力开展水生蔬菜产品加工,加大湖南省水生蔬菜加工力度,进行特色加工[12],开发马蹄罐头、马蹄汁、茭白干、莲心茶、莲蓉、莲汁、藕粉、藕片等产品,要瞄准国内外市场,帮助、引导、鼓励组建龙头加工企业,还可逐步开发以水生蔬菜为原料的保健品。政府应鼓励、指导省内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发。

  [1] 孔庆东.中国水生蔬菜品种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 陈勇兵,王晓艳.现代水生蔬菜产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4] 叶静渊.我国水生蔬菜的栽培起源与分布[J].长江蔬菜,2001(S1):4-12.

  [5] 郑寨生,孔向军,张尚法.水生蔬菜生产现状及前景分析[J].当代蔬菜,2005(10):4-5.

  [6] 邓正春,李逢喜,贺学红.湖南省水生经济作物现状与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1(5):6-8.

  [7] 周火强,梁成亮,梁志怀,等.湖南的湘莲生产及加工概况[J].长江蔬菜,2011(16):8-10.

  [8] 曹晨书,寇艳玲.洞庭湖区水生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上海蔬菜,2010(6):6-7.

  [9] 邓正春,李逢喜,胡金荣.湖南省水生蔬菜现状与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2001(8):42-43.

  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境内气候自东向西由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冬长春旱,夏短秋雨。海拔1 720~2 942 m,年平均气温5.3 ℃,无霜期124 d,降水量550 mm左右。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环境无污染等自然优势,具有发展冷凉蔬菜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抓设施蔬菜,建核心基地,兴特色蔬菜,创知名品牌,增产业效益”的蔬菜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打造渝河、甘渭河流域蔬菜产业带,通过引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冷凉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2010年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不足2 666.67 hm2,2012年以六盘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联财联财、恒光、赵楼,神林庞庄、辛平、双村,沙塘清泉,温堡吴川,观庄姚套,城关星火等示范园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发展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 466.67 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 666.67 hm2,露地蔬菜面积1 800 hm2,总产量22.9万t,总产值3 083.2万元,实现了面积、产量、效益三增加的目标。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 “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蔬菜基地建设优惠政策,对现代农业基地生产所需种苗按成本价格的30%予以补贴;对日光温室、大中拱棚等政府按实际建成的日光温室数量,给予建设成本60%的补贴,对基地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营销进行以奖代补政策,同时对第1年的土地租赁费予以补助,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冷凉蔬菜产业建设。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特点,发展沙塘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神林双村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城关星火、沙塘十八里供港蔬菜基地等蔬菜生产园区(基地)6个,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为隆德县蔬菜市场供应和蔬菜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含竺花卉果蔬合作社、加记(中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兰州介实农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订单农业方式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以及产、销一体化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了隆德县蔬菜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1]。健全县、乡蔬菜科技推广网络,特别是蔬菜生产重点乡镇要建立一批蔬菜技术员和蔬菜示范户;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知识的更新培训,不断提高现有蔬菜生产推广技术人员素质,跟上科技发展步伐,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全方位科技服务[2]。

  部分园区、基地水利配套设施不齐全,水源不足,不能及时供应生产用水,影响蔬菜产业的发展。

  部分投资者管理理念落后,缺乏配套资金,或者配套设施跟不上,管理不到位,造成产量低,效益不高。

  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没有建立快捷的市场销售渠道和平台,盲目生产,产地批发市场管理滞后,不能及时销售,产业发展不稳定[3]。

  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带动辐射能力较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对产业的带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稳定,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4]。

  县乡要进一步加强对蔬菜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扶持政策,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各乡镇、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共同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蔬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蔬菜生产、加工及流通中的积极作用。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引进、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龙头、科技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园区)+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5]。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承包和成立合作社,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共赢合作体。通过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示范园周边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强区域辐射带动效应。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同时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其传统观念,培养市场经济意识。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和“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进驻园区或基地挂职锻炼、开展技术服务。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企业落地建设,鼓励农户广泛参与,为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为补充,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捆绑整合农牧、林业、科技、水利、扶贫及农发办等项目资金,加大补贴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园区产业发展扶持基金;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日光温室等设施作为抵押,协调农行、信用社等农业金融机构为企业和种植大户贷款,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对领办、创办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和流通销售组织给予相应的项目支持和资金补助[6]。

  通过以“六盘馨”商标为品牌的隆德喜凉蔬菜,打开粤港蔬菜市场,名牌带动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现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7-9]。

  [1] 李斌.甘肃榆中县冷凉型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5):54-57.

  [2] 张志斌.我国夏秋冷凉蔬菜的发展[J].中国蔬菜,2012(15):4-6.

  [3] 郝玉莲.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2):22,29.

  [4] 蒋学勤.宁夏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6(3):43-44.

  [5]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科学技术局.原州区冷凉蔬菜产业提质增效[N].中国特产报,2011-09-28(A04).

  [6] 张明丽,魏兴国.寻甸县夏秋高山冷凉蔬菜发展前景初探[J].云南农业科技,2008(S3):36-37.

  [7] 秦小军,李孝仁.宁夏南部高山区冷凉蔬菜发展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2(12):15-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型超市的进驻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城区农贸市场现状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贸市场暴露出许多弊端: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市场基础设施不尽合理和人性化、服务设施不配套,致使市场交易设施、卫生环境等难以适应现代人们安全健康的消费需要,尤其是占市场总面积1/3的蔬菜区,环境问题尤为严重,其规划配置和基础设施的欠缺,直接导致市场内部出现脏乱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品位提升。因此,农贸市场蔬菜区内部环境改造势在必行。本次项目的优化设计就是针对城区农贸市场蔬菜区环境改造提出的。

  结合昆明市主城区农贸市场内部环境的实际情况,优化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蔬菜区配套设施的改造,改善蔬菜区当前现状,净化农贸市场内部环境。为了让消费者准确、便捷的挑选蔬菜,优化设计完善了原有蔬菜区柜台的内部构造;为了将蔬菜保鲜滞留污水有效引流,优化设计设置了积水引流设备;为了保持蔬菜区整洁干净,优化设计设置了待售菜品和污物收纳空间。这样整个优化设计将通过柜台构造优化、积水引流优化、收纳空间优化等功能区的改造来实现蔬菜区内部环境的净化。图1展示了优化设计项目的功能构架。

  当前昆明市城区农贸市场蔬菜区普遍采用传统平面式结构柜台(见图2),该类柜台能满足市场内部分区规划及基本使用需求,但环境问题终究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农贸市场,此矛盾尤为突出,通过对市场内部环境调查分析,传统蔬菜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柜台售卖区置同一水平面且无空间分隔,不利于蔬菜销售展示及挑选;②操作台未设积水引流设施,蔬菜保鲜积水呈无组织排放状态;③柜台内外侧未设置排水设施,致使蔬菜区过道和营业人员活动区滞留大量污水;④柜台内部未设置收纳空间,待售蔬菜无存放区域、摆放凌乱。针对蔬菜区构造现状,优化设计根据坡屋面排水原理,将蔬菜区柜面设计为斜坡递增分隔式,柜台外侧高度设为700mm以上,内侧高度为800mm以上,每组柜面根据蔬菜种类设置陈列盘(木格、塑格、玻璃格);中间安装活动分隔插板,按需分隔成6~12格,台面宽度为900mm~1200mm,长度为1500mm~2000mm。柜面坡底设置排水槽及积水引流设备,柜台内外侧地面设排水槽,柜台外立面设滴水线。柜台与通道临接处挡水凸边的水封高度不低于50mm。柜台内侧根据储存需要利用二维模数原理设置活动搁板,营业人员的操作空间宽度不应低于营业人员的活动空间,其营业通道宽度不应小于0.7m。(图3展示了蔬菜区柜台优化构造详图)

  如图4所示,采用滑块移动模拟测试蔬菜销售区保鲜滞留污水在不同倾斜状态下的流动速度(实验数据见图4、表1、表2和表3)。将一滑块沿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由静止释放(滑块将沿斜面作变速直线运动),滑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v。改变滑块在斜面上的初始位置,使它滑到斜面底端时,通过的路程s不同,并分别测出滑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调整斜面的倾角θ,分别测出滑块由不同的初始位置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自变量增大,函数值就增大;自变量减小,函数值就减小。从而可以推出斜面底端的速度v与斜面倾角θ为正相关关系,当斜面倾角θ增大,斜面底端的速度v也增大,当斜面倾角θ倾向于零时,水流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由此可推出优化设计斜坡递增分隔式柜面能有效将蔬菜保鲜滞留污水会聚至积水引流系统,整个蔬菜区污水呈有组织排放状态。(图5展示了传统和优化蔬菜区的水流疏散方向)

  传统蔬菜区平面式柜台多采用无组织排水(又称“自由落水”)方式,该排水方式的优点是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缺点为未设置排水槽、引流管等积水引流设备;蔬菜区柜面滞留污水直接从柜台边缘滴落至地面(见图5-1),柜台外立面常被飞溅的污水侵蚀,降低了外立面的坚固耐久性;从柜台边缘滴落的污水影响人行道的交通;致使蔬菜区出现地面潮湿、脏乱等现状。有组织排水方式运用坡面排水原理将蔬菜区柜台改造为斜坡递增分隔式,将柜面划分成若干排水区,按一定的坡度将蔬菜保鲜滞留污水有组织的引流至排水槽;通过排水沟等排水装置排泄到地面排水系统(见图5-2)。有组织排水系统具备以下三层次的功能:第一层是通过斜坡递增设计柜面将蔬菜保鲜滞留污水有效引入柜台

  内侧排水槽;第二层是通过滴水线将超过挡水板的污水有效引入柜台外侧排水槽;第三层是通过内、外侧排水槽将蔬菜区地面污水有效引流至农贸市场排水系统,这样蔬菜区滞留污水将得到有序排放,从而改善蔬菜区污水滞留现状,净化了农贸市场内部营运环境。(图6展示了优化设计积水引流系统工艺流程)。

  蔬菜区收纳空间与一般的收纳空间不同,要能保证待售蔬菜的储存和销售、滞留残物收纳两个功能的实现和互不干扰。优化设计收纳空间采用组合式结构,可根据收纳需要任意调节,内部分隔可采用板式结构和金属结构两种;根据蔬菜分类需要采用不同组合方式,通过内部结构的组合实现待售菜品和滞留垃圾的有效收纳,改变蔬菜区杂乱现状。

  农贸市场内部环境的改善需不断完善空间布局和优化配套设施,但目前农贸市场的设计鲜有著书立说,亦没有专门的规范,本文通过对昆明市主城区农贸市场内部环境的调查分析,根据坡面排水原理对蔬菜区内部构造进行人性化设计尝试,总结出蔬菜区内部构造优化、积水引流的相关方法和数据,希望对农贸市场内部营运环境改造提供新的经验与模式。

  [1]郭艳华,阮晓波,周晓津. 广州生活垃圾处理的思路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6(6):6-10.

  [2]李鑫红.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问题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13):189.

  [3]罗素娜.“SARS”之后的农贸市场环境改造设计探索[J].南方建筑,2006,12(2):31-32.

  [5]张绮曼,郑曙.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近几年来,云南省以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已经把蔬菜产业列为了重点培植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对蔬菜产业的培植也有了较为突出的改进。首先,云南省已经开始逐渐建设蔬菜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云南省逐渐加快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进程,不仅可以提升蔬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也为发展无公害蔬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云南省初步形成了蔬菜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引进了一些外地的农产品公司,将本省的蔬菜产业推广开来。

  尽管在云南省的蔬菜产业培植中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云南省的蔬菜产业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在很多人看来,蔬菜产业的培植只是一个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而对大局的财政增长没有很明显的帮助,因此人们蔬菜产业培植的持续发展没有较强的意识,同时,也缺乏责任心和知识水平,缺乏有力的发展措施和扶持政策。因此,尽管云南省的部分地区逐渐开展了蔬菜培植工作,但力度不够,人们的发展眼光不够到位,这些直接影响着农业市场的价格需求。制约着全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云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各个地区都有蔬菜培植基地,但是这些基地一般都建在乡镇地区,而这些蔬菜也恰恰只能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购买需要,无法适应大宗批发交易。云南省的蔬菜种植地域不稳定,人口居住地域不稳定,直接导致了建立科学型联网的大宗批发交易市场的难度,使得当地蔬菜的销售力度不均衡。

  当前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了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标准化生产时代。但云南省的广大农民依然主要是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模式,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意识不强,种植粗放,产品品种不新,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结果导致了该省蔬菜产业培植的相对落后。

  由于蔬菜产品涉及千家万户的餐桌问题,也关系着社会民生的菜篮子安全问题,因此,蔬菜产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朝阳产业,也是一个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蔬菜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目前,云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实效,这为发展蔬菜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云南省的自然特征来看,气候温和,很难掌握温度的高低和气候的变化,因此只能跟随节令生产常规蔬菜产品,这就使产品失去了竞争优势和进入市场的先机。因此,要想加强该省的蔬菜产业,就必须走大棚生产的道路,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解决四季节令对生产的制约,使产品时刻满足市场需求。

  云南省发展蔬菜产业虽然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现实基础的,但从全省的经济基础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蔬菜产业的发展是很有潜力的。而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是适应科技化大生产的培植条件,努力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蔬菜产业基地的改进。

  要认真研究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机制,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在建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也要安排适当的经费,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及推广。努力将零散的小生产基地合并成有规模的大型示范区,将蔬菜新品种的培植作为重点,不断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不断扩大本省蔬菜的种植量,提高蔬菜种植的质量,将有信誉、有保障的蔬菜推向市场。

  蔬菜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水平的竞争。就目前云南省蔬菜产业的现状来看,品种绝大多数依然是传统常规的老品种,大路货;生产手段是沿袭多年的土办法,老套路,致使产品质量一般化,效益出不来。要培植蔬菜产业,就必须增加产业内部科技含量,提高群众种菜经济效益。一是要加强蔬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培训提高,转行等方式,建设一支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蔬菜科技人才队伍;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网络,从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抓起,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通过广播、讲座、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种植户的科技意识和生产水平。

  要把蔬菜产业的培植发展与云南省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建设文化云南,把生态旅游作为全省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蔬菜文化和观赏蔬菜。让游客在体验历史文化,品味自然风光的同时,到田园采瓜摘菜,享受田园生活,增强产业活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丰收。

  由于云南省工业企业较少,因此空气及水体质量相对较好,光照比较充足,因此云南省应该坚定不移地走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道路。按照无公害化生产标准,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定期、不定期对蔬菜产品实行产地监测,提倡使用农家肥、生物农药,在已认证的基地和蔬菜无公害品种基础上,依托已认证的品牌,携手知名商家、超市、农贸市场建立姚安无公害蔬菜品种直销专柜等,打造品牌效益,提升产业档次,树立云南省蔬菜产品的对外良好形象。

  [1] 王艳,周云龙.提高中国蔬菜与水果业国际竞争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09(3).

  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农业工程技术的突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程度高、环境设施要求高和技术操作规范、管理方法配套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蔬菜生产的优质与高产[1-2]。近年来,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使汉中设施蔬菜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对全市设施蔬菜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旨在为汉中现代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自2008年“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实施以来,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快速。截至2012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6 166.7 hm2,产量32.4万t,产值10.04亿元。全市6.67 hm2以上集中连片的设施蔬菜基地现已达85个,其中66.67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8个,33.33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24个,13.33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25个。

  在全国、全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契机下,汉中市大力实施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化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升级提档、发展转型。2012年,1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中,以设施蔬菜和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园区有2个,即洋县白云现代农业园区、留坝高江现代农业园区;2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中,以设施蔬菜和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园区有11个。这些省市级设施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引领了蔬菜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全市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申报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全市现已取得蔬菜有机认证5个,基地7 400 hm2,产量24.67万t;无公害产品认证5个,基地866.7 hm2,产量1.52万t;绿色认证1个,产量20 t。食用菌有机认证产品12个,58 775架(袋),无公害食用菌产品认证13个,产量2 476 t。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监管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连续3年在省蔬菜农药残留抽检中合格。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市民吃上了“放心蔬菜”,促进了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市蔬菜站组织全市蔬菜业务站开展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栽培生产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充分挖掘汉中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汉中设施蔬菜发展的产业管理模式。即以汉中军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首的龙头企业,发展“猪—沼—菜(粮、果)”生态模式,带动了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以城固县聚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首的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促进了蔬菜基地规模扩大;以城固县陈丁村为首的专业村建设带动模式,实现了规范化栽培管理;以洋县白云现代农业园区为首的示范园区带动模式,推进了蔬菜产业升级提档;还有大户带动生产模式,发挥了科技辐射带动作用。种植模式上形成了七大高效栽培模式,即大棚早春洋芋—夏西瓜—秋延西红柿(秋延辣椒)、大棚早春洋芋—生姜、大棚早春洋芋—秋延西红柿(辣椒)、春提早黄瓜—秋延辣椒、春提早黄瓜/苦瓜—秋冬蒜苗、早春茄果类蔬菜—鲜食玉米—晚秋茄果类蔬菜、大棚西瓜—青笋—大棚洋芋模式。这些产业管理模式的形成,充分发挥了汉中气候资源优势,丰富了蔬菜供应品种,提高了汉中市设施蔬菜的种植水平,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同步发展[3]。

  政府在引导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兴建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蔬菜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蔬菜加工企业已达10余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蔬菜集贸市场12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9个,其中汉台区过街楼、洋县贯溪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已超过10万t,成为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共278个,蔬菜流通组织100多个,蔬菜经纪人3 500多人。2011年,市政府将中心城区蔬菜直销市场建设列为公开承诺的民生实事,投资1 000万元在新桥、西新街、叶家营扶持建设了3个蔬菜直销市场。这些惠民措施的实施,促进了蔬菜产、加、销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

  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将蔬菜产业列为汉中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促进农民增收的四个优质绿色产业之一。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省上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的发展机遇,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汉中市2009—2012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市政协、市人大也多次召开专项审议蔬菜产业发展的会议。市农业局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农业政策,结合该市实际,每年都制定下发《汉中市设施蔬菜项目实施方案》,各县区都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认真执行,市县农业人员积极扎实地推进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

  汉中市地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带,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兼有我国南北两大气候特点。水资源丰富,野生蔬菜资源种类堪称全国之首,是多种蔬菜作物生产的适宜区域。境内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月平均最高气温26.4 ℃,最低气温2.5 ℃,年平均气温14 ℃左右,无霜期235 d,年平均降水量800~1 000 mm,素有“西北小江南”的美称。充沛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为多种蔬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等院校为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省市县蔬菜技术服务部门,指导着全市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开展新技术与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召开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活动,及时将适用新技术普及到菜农、企业和基地生产中,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其中,仅汉中市蔬菜站每年开展科技宣传培训达80余场(次),培训师资900余人(次),发放各种技术宣传材料1 000余份。有效的科技服务力量的投入,为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食品安全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蔬菜又是人们每日必吃的商品,质量安全更需重视。汉中市虽然已在全市11县区的设施蔬菜基地上,大力推广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但基地外部分农户为了获得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在病虫害发生时,超量使用农药,采摘时不考虑农药安全间隔期,导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不规范的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影响该市蔬菜的品质与安全,使得蔬菜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降低了经济效益,还会造成土壤板结、耕性变差,污染生态环境,严重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全部蔬菜生产区推广肥料、农药规范使用标准,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强化安全质量管理[4]。

  目前,农村有知识的青壮年男丁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农民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他们对科技文化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近年设施蔬菜新扩大区域,部分稻区转变为菜田,原稻区的“粮农”,对设施蔬菜种植技术相对较缺乏,生产管理粗放,产业效益较差,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建菜区的菜农科技素质,开展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提高设施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菜农增收,产业增效。

  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重视蔬菜种子以及相关栽培技术的优先发展。尽管设施蔬菜种子和栽培新技术不断研发和推广,但在地区之间的发展的极不平衡。许多产区设施蔬菜种子种类过于繁多,不利于蔬菜生产的规模发展,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不够,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低,栽培管理、贮运保鲜技术水平不高,而且蔬菜单产低,品质差,档次低,距标准化、指标化、措施化的现代农业要求相差甚远。

  汉中市的现代农业园区与设施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销售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运往就近的批发市场;二是经销商上门来收。这2种销售方式都受市场制约,一旦市场上出现外地同种蔬菜,且价格较低,那么本地蔬菜价格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滞销的情况。如洋县出现0.1元/kg的菜花无人问津的现象。这2种销售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产品销路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要增强蔬菜产销对接的稳定性,开展市场风险意识教育,加强产销信息交流,尽可能地降低蔬菜产业风险。

  蔬菜生产效益的高低、产品竞争力的高低是蔬菜产业化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关键。只有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才有巨大地获利能力,蔬菜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因此,要实施设施蔬菜品牌化战略,创立品牌农业,严格按照工厂化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分等)包装上市,亮出产品产地,注册商标名称,创出特色品牌。以打造设施蔬菜知名品牌,来提高蔬菜市场竞争力,才是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市、县、镇3级农业技术人员要结合农事季节,在蔬菜生产管理及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生产一线,在蔬菜种植基地、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实地规划、现场指导,定期对蔬菜种植大户、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开展形式多样、层次多元、内容丰富的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使得蔬菜生产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提高蔬菜生产者的素质与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全市设施蔬菜的生产水平,保障全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借鉴外地经验,更新发展理念,切实抓好汉中市工厂化育苗中心、设施蔬菜育苗点、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食用菌示范县、示范镇建设。把蔬菜产业项目资金集中向蔬菜产业园区投入,集中力量打造蔬菜产业新亮点,推进产业提档次,上规模。并加快推进蔬菜基地土地流转,促进蔬菜产业集中化、连片化发展,规模化、园区化经营,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5-6]。

  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强化技术服务,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提升技术水平。加快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把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蔬菜生产者易接收、好掌握的技术与模式。提高栽培管理技术与贮运保鲜技术的研究,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并搞好产销衔接,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以销定产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优势,以订单形式统一组织园区、基地、家庭农场和企业进行生产与加工,降低市场风险。

  [1] 李敏,李占军.河北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1(3):137-138.

  [2] 薛艳,王艳龙.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长江蔬菜,2011(14):60-63.

  [3] 李金霞.山西省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2(4):6-8.

  [4] 王金圣.陕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西北园艺(蔬菜),2012(3):4-5.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