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栏目导航
 
 
欧皇欧皇娱乐平台「注册登录」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06 02:10   

  欧皇欧皇娱乐欧皇平台「注册登录」光柄菇科(学名:Pluteaceae)是担子菌门下伞菌目的一科。全世界分布。生长在树林内外的地面上,很少寄生于其他线属,其中光柄菇属(Pluteus)和小包脚菇属(Volvariella)所含的种类较多,是倒木上常见的木腐菌。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是中国传统的栽培食用菌,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达加斯加等国也有栽培。

  孢子印粉红色,肉桂粉色;孢子光滑,非拟淀粉反应;菌柄与菌盖组织容易分离。菌褶离生,其子实层髓为例两侧向。有菌托或有菌环,或两者均无。全世界分布。生在树林内外的地上,很少寄生于其他线.光柄菇属

  光柄菇为担子菌纲伞菌目光柄菇科光柄菇属菌类,分布于中国福建、日本等地。子实体群生。菌盖直径5~9cm,初钟形,后扁半球形,逐渐平展,中央隆起,表面灰褐色至鼠灰色,被放射状、纤维状花纹或微细的小鳞片。菌肉白色。菌褶离生,密集,初白色,后肉红色。菌柄6~12cm×0.6~1.2cm,中实,表面白色,有和菌盖同色的纤维状花纹。孢子印肉红色;孢子短椭圆形,7~9.5μm×5~7μm。春~秋生于各种阔叶树枯木、树桩上。分布在中国福建、日本等地。

  小包脚菇属(学名:Volvariella)是光柄菇科的一个属,其下有约50种物种,多生长于草原、树林的土壤中,有至少一种物种(立起小包脚菇(英语:Volvariella surrecta))寄生于其他蕈类。本属物种的子实体多缺乏蕈环,具有类似鹅膏菌属的蕈托,蕈褶中菌髓发育型态为逆向菌髓(inverse trama,即菌髓发育成熟后,子实下层的菌丝会朝菌髓侧生长),担孢子表面平滑、梅泽试剂检验结果为阴性(即不含有类淀粉蛋白),孢子印则多为深粉红色。有些物种外形与鹅膏菌属的类群相当类似,但后者多具有蕈环,且孢子印呈白色。

  2002年,有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显示小包脚菇属与裂褶菌属(英语:Schizophyllum)与牛排菌属(英语:Fistulina)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但2011年的研究不支持此一结论,而显示小包脚菇属是一个复系群,因此将粘盖包脚菇(英语:Volvopluteus gloiocephalus)等部分物种分出,归入新属Volvopluteus(英语:Volvopluteus),为光柄菇属(英语:Pluteus)的姊妹群,原小包脚菇属的核心类群则与蝇头菌属(英语:Cantharocybe)与拱顶菌属(英语:Camarophyllus)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

  草菇(学名:Volvariella volvacea)是食用菌光柄菇科小包脚菇属的一个种类,因为生长在稻草上而得名,又名兰花菇、美味草菇、美味包脚菇、中国蘑菇、秆菇、麻菇、南华菇、贡菇、家生菇等,在东亚与东南亚都有养殖,并被广泛地作为一种食材使用。

  在亚洲位于上述地区的国家中,很容易找到新鲜的草菇。但在这些国家以外,通常只能找到罐装或烘干的草菇。

  草菇与致命的鬼笔鹅膏十分相似,但可通过其孢子印而区分。草菇的孢子印为粉红色,而鬼笔鹅膏为白色。

  有史料为证,草菇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道光二年(1822年)阮元等篆修《广东通志 土产篇》旨《舟车闻见录》:“南华菇:南人谓菌为蕈,豫章、岭南又谓之菇。产于曹溪南华寺者名南华菇,亦家蕈也。其味不减于北地蘑菇。”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培爃篆修《英德县志 物产略》中也有同样记述:“南华菇:元(原)出曲江南华寺,土人效之,味亦不减北地蘑菇。”又据福建《宁德县志》载:“城北瓮窑禾朽,雨后生蕈,宛如星斗丛簇竞吐,农人集而投于市。”可见,草菇原本 是生长在南方腐烂禾草上的一种野生食用菌,由南华寺僧人首先采摘食用的。

  菌丝无色透明,细胞长度不一,46~400 μm,平均217 μm,宽6~18 μm,平均10 μm,被隔膜分隔为多细胞菌丝,不断分枝蔓延,互相交织形成疏松网状菌丝体。

  细胞壁厚薄不一,含有多个核,无孢脐,贮藏许多养分,呈休眠状态,可抵抗干旱、低温等不良环境,待到适宜条件下,在细胞壁较薄的地方突起,形成芽管,由此产生的菌丝可发育成正常子实体。

  由菌盖、菌柄、菌褶、外膜、菌托等构成。外膜:又称包被、脚包,顶部灰黑色或灰白色,往下渐淡,基部白色,未成熟子实体被包裹其间,随着子实体增大,外膜遗留在菌柄基部而成菌托。

  菌柄:中生,顶部和菌盖相接,基部与菌托相连,圆柱形,直径0.8~1.5 cm,长3~8 cm,充分伸长时可达8 cm以上。

  菌盖:着生在菌柄之上,张开前钟形,展开后伞形,最后呈碟状,直径5~12 cm,大者达21 cm;鼠灰色,中央色较深,四周渐浅,具有放射状暗色纤毛,有时具有凸起三角形鳞片。

  菌褶:位于菌盖腹面,由280~450个长短不一的片状菌褶相间地呈辐射状排列,与菌柄离生,每片菌褶由3层组织构成,最内层是菌髓,为松软斜生细胞,其间有相当大的胞隙;中间层是子实基层,菌丝细胞密集面膨胀;外层是子实层,由菌丝尖端细胞形成狭长侧丝,或膨大而成棒形担孢子及隔胞。子实体未充分成熟时,菌褶白色,成熟过程中渐渐变为粉红色,最后呈深褐色。

  担孢子:卵形,长7~9 μm,宽5~6 μm,最外层为外壁,内层为周壁,与担子梗相连处为孢脐,是担孢子萌芽时吸收水分的孔点。初期颜色透明淡黄色,最后为红褐色。一个直径5~11 cm的菌伞可散落5亿~48亿个孢子。

  草菇又名兰花菇、苞脚菇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300年前我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在20世纪约30年代由华侨传入世界各国,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菇类,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我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

  草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每100g鲜菇含207.7mg维生素C,2.6g糖分,2.68g粗蛋白,2.24g脂肪,0.91g灰分。草菇蛋白质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还含有磷、钾、钙等多种矿质元素。

  草菇因常常生长在潮湿腐烂的稻草中而得名,多产于两广、福建、江西、台湾。肥大、肉厚、柄短、爽滑,味道极美,故有“兰花菇”、“美味包脚菇”之称。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