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栏目导航
 
 
天美注册-测速线路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15 21:14   

  天美注册-测速线路宾阳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了《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会议认为,纲要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共宾阳县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神,提出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符合我县县情,集中了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反映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会议号召,全县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宾阳县委员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建设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宜居宜业中等城市”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推进城市转型、产业升级,加快“富民强县”新跨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宾阳县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本纲要。纲要提出今后五年乃至十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是“十二五”时期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和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中等城市”,大力实施“黎塘工业大会战”,深入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发展环境建设年”等主题年活动,扎实推进工业发展“两区一带”构建和城镇建设“213”工程,突出工业经济振兴、项目用地储备、产业园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等五大重点,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力抗击冰冻、洪涝、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保持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新成就的五年,是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全面提升、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的五年。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GDP达到111.42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GDP由2005年的5198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9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年均增长11.6%;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达到8.09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3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4.4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78倍,年均增长46.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34倍,年均增长18.5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8.16:38.09:33.75调整为2010年的25.30:41.08:33.62。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重要指标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

  “十一五”期间,继续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全面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工业发展承载力和吸引力,建设和建成一批工业重大项目,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广西永凯大桥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万吨高档文化用纸、黎塘线路器材厂铁塔生产线、华亨食品、雅丽木业、三维轨道制造、英德复合肥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竣工投产;建材、造纸、制糖、林产品加工、缫丝、金属制品等产业加快发展,“两区一带”工业发展格局构建初步形成。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45.77亿元,年均增长14.9%,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84亿元,年均增长1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6.4%。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优质谷连片示范工程、胡萝卜规模开发、糖料蔗良种良法推广、生猪规模养殖场等一批重大农业项目,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糖料蔗、桑蚕、蔬菜、畜禽等特色农业基地,黎塘镇稻藕套种基地、王灵胡萝卜标准化种植基地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特色农业的示范,稻藕套种技术在全国推广;培育形成农业种养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16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直接带动和辐射3万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成效初显,形成胡萝卜、莲藕、家禽等一批专业村,优质谷、糖料蔗、桑蚕和蔬菜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2010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7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8.18亿元,年均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继续把创建一批专业村、信息村、信用村、规划村、协会村和文化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古辣镇新良村、南阳村和甘棠镇冯村等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新农村示范建设,全面加强村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村屯民主管理,加强村容村貌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着力打造县城商业核心区、商贸城、城西、文化广场、城北粮油等五大商圈,积极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发展连锁、特许经营、配送等多种商贸业态,建成广兴超市、嘉年华娱乐城、金玉酒店等一批较高档次购物中心和娱乐设施,“五大商圈”建设初具规模;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集镇商贸,改造枫江、永武、中华等农贸市场,构建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推进农村商贸稳步发展。依托黎塘、宾州交通区位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黎塘区域物流中心,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包括场站、道路交通和仓储设施建设,培育发展一批骨干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区域物流中心雏形初现。加快以“炮龙文化”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国炮龙之乡”已经成为宾阳的世界名片。房地产、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7.46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4%。2010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6.07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61倍;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14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18倍。

  “十一五”期间,我县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规划,完成县城城东新区等四个片区控规编制和新桥、大桥、甘棠、中华、陈平、思陇、新圩、邹圩、和吉、洋桥、王灵等11个镇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实施城镇建设“213”工程,重点推进完成县城昆仑路、县文化广场、财政路片区等4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打通连接新老城区的思远路和财政路,加快建设西环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营,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供排水设施不断完善。县城城东新区等新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一批高品质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城市建设步入“高层时代”,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市承载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十一五”期末,全县城镇建成区达42平方公里,其中宾州镇15平方公里,黎塘镇10.3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25.6%提高到35.6%,宾州镇荣获全区第六届城市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县城A类特等奖,黎塘镇荣获乡镇级特等奖。

  “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和建成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一批通乡镇、通村等级路和硬化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修建农村公路278.4公里,二级公路67.3公里。建成8个客运站、7个便民候车亭,全县外通内畅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乡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17多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0.23万人,改善农村饮水人口20万人;清平水库补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百合水库等4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中华、古辣旱片灌区、清水河引水灌区渠网改造取得成效。城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县城11万伏送变电站竣工投入使用,农网改造顺利完成并继续巩固,宾州管道燃气工程加快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县加强对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管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实施造纸、皮革等企业燃煤锅炉脱硫工程,加强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二氧化硫排放在线监测,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2010年,预计全县万元GDP能源消耗比2006年降低9.3%,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9500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6500吨以内,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加强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环保设施建设,2010年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9.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强化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实现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加强清平水库等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以及马潭小流域红壤水土流失区等生态脆弱区保护与建设,以水源林、生态公益林及园林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不断加强,2007年我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2008年获国家环保部命名,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5.3%,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继续得到优先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两基”达标全面实现并不断巩固提高,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名校打造和教育强县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99.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3%。科技投入不断加大,连续两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十一五”期末农业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建立,各种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得到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进,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7.0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1.49%,全县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达2.2张。城乡文化繁荣发展,“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宾阳百里民俗文化长廊”、“村村通”广播电视、“农家书屋”、“留守儿童之家”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每年实施20件以上惠及百万群众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不断改善。“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210元和5209元,年均分别增长16.15%和14.95%;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7118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明显降低。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改扩建一批乡镇福利型敬老院和五保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及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目标顺利完成,2009年荣获“全区人口与计生工作达标先进县”称号,甘棠镇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

  顺利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深化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加快县药材公司、冶金化工厂等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组建县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创新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机制,组建了昆仑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加强“银政”、“银企”沟通与合作,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合作有效推进,成功举办两届“经贸”两会,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交流进一步深化,积极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多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继续加强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县外资金156.8亿元,实际到位79.88亿元,直接利用外资3010(广西全口径)万美元; 2010年完成外贸进出口3080万美元(含供货)。

  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依法治县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全面落实,社会矛盾调处和信访制度逐步完善。加强打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效控制各类案件的上升势头。社会公共应急体系逐步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落实,安全生产事故下降。民族工作继续加强,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民族团结更加紧密,人民安居乐业,平安宾阳建设扎实开展。

  五年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区两基教育达标县”、“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广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广西小五金之乡”等多项国家、自治区级荣誉称号。中等城市建设框架逐步拉开,“宾阳制造”品牌进一步打响并不断提升,“中国炮龙之乡”成为宾阳靓丽名片,宾阳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总结“十一五”时期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基本经验:一是坚持把中央、自治区和南宁市的政策方针与宾阳的实际紧密结合,立足本县基础优势,深入实施工业经济振兴、项目用地储备、产业园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等五大工程,全力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和加快中等城市建设;二是坚持突出特色和发展重点,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和现代特色农业;三是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统筹推进产业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水平;四是坚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五是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六是坚持改善和保障民生,坚持为民办实事,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七是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八是坚持团结奋斗、敢做善成,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团结协作、风正气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基础薄弱,财力不足;工业增长后劲不足;重大项目不多,对外开放层次不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改善民生任务相当繁重,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这些问题必须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县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我县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加快“富民强县”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县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当前,世界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孕育深刻转型,世界各国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态度没有根本改变,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资本持续在全球流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推进,世界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着眼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新兴产业,全球经济开始逐步复苏。特别是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为我县加快开放发展提供了现实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全面实施,广西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进一步支持广西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广西正面临新一轮发展的多重叠加历史机遇,这为我县加快开放发展提供了现实良好的区域环境。

  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我县融入多区域合作、在更大空间谋划发展,接受现代产业经济辐射带动、借力加快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建设,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及影响力带来更加有利的条件。“十二五”期间南广高速铁路、南柳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并在黎塘镇设站,南柳二线、硕龙至梧州、宾阳至六景等高速公路将启动建设,我县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将得到历史性跨越提升,我县将面临全面融入大南宁,实现工业大发展、商贸大繁荣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中等城市的绝好时机。

  我县虽然面临许多难得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增多,资金、资源、环境等约束更加突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十二五”时期既是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纷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增多,如果应对措施不当,将直接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我县总体上仍属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竞争力较弱,工业结构不合理,中心城镇综合辐射带动力不足,开放合作水平不高,参与区域性竞争能力不强等。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性任务,真正把思想和精力统一凝聚到发展上来,紧紧把握机遇,正确应对挑战,努力开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富民强桂”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实施“工业经济振兴、产业园区建设、中等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建设”五大工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加快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县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宜居宜业中等城市的必然要求,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加快做大经济总量、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壮大工业、提升服务业、做强农业,打造工业发展“两区一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

  ——坚持着力扩大内需、努力拓展外需,促进经济增长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保持投资对经济的强力拉动作用,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各具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土地、资金、人口等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更优生态休闲、更高品质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提升人民群众福祉的统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坚持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高度重视并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切实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和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经过五年的奋斗,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新的重要台阶,力争在全区县域中实现综合实力排位前移,打造民营经济强县、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和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取得明显成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条件更加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全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4%左右;人均GDP达到21700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突破16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1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0%左右;对外对内开放继续加强,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的综合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比重有较大提高。到2015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0:45.5:36.5,农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7%左右;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和中心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30万人,县城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黎塘、大桥等重点集镇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县城率先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568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80元左右,分别年均增长12%和1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城乡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15年,全县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9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社区、镇、村级公共卫生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能力得到加强,新农合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健全,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达6万人左右,社会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治县深入推进,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平安宾阳建设取得新成绩。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万元GDP能源消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控制范围以内。到2015年,县城和黎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2%左右,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江河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城镇空气质量全部达到Ⅱ级以上。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创业创新形成新局面。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广度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赢得更多先机,“十二五”期末完成外贸进出口6200万美元以上。

  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大工业投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两区一带”发展格局,培育亿元企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广西工业经济强县。到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9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

  按“一区多园”模式推动黎塘工业集中区升级为广西重点产业园区,把芦圩工业集中区打造成南宁新兴工业基地,努力建设宾州至黎塘工业发展带。到“十二五”期末,“两区一带”实现工业增加值65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比重达到70%以上。

  依托黎塘重要交通枢纽和产业基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集中区建设规划,按“一区多园”模式,加快东部、石鼓岭、北部和东湖四个特色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建材、化工、林产品、机械制造、塑料、日用消费品、肉联食品、农副产品、医药等加工业及现代物流业;依托黎钦铁路谋划发展与广西沿海石化基地相配套的下游加工产业,推动黎塘工业集中区由A类工业集中区升级为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十二五”期末,入园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以上。

  ——东部产业园。位于黎塘东北部,包括一个三类工业组团、一个仓储物流组团、二个居住组团,以发展建材工业及商贸、仓储物流业为主,重点引进水泥制品、电力线路器材、铁路轨枕、仓储物流等企业入园发展。

  ——石鼓岭产业园。位于黎塘南部,包括一个二类工业组团、一个三类工业组团、一个仓储物流组团和二个居住组团,以发展林产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为主,重点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企业入园发展。

  ——北部产业园。位于黎塘北郊国有黎塘林场,包括一个一类工业组团和一个仓储物流组团,主要发展一类低污染产业和仓储物流业,重点引进商贸物流等企业入园发展。

  ——东湖产业园。位于黎塘西部,包括一个一类工业组团和一个商贸物流组团,主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重点引进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企业入园发展。

  芦圩工业集中区位于宾州镇东北郊,以发展一、二类工业为主,重点发展林产品加工、纸品加工、包装印刷、农产品加工、金属制品及农机制造工业。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创新建设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供水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把集中区打造成为集工业、物流仓储及商住于一体的综合工业集中区。“十二五”期末入园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

  宾州至黎塘工业发展带是连接黎塘工业园区和芦圩工业集中区的重要工业发展带,重点建设大桥、王灵两个重要工业节点。大桥工业节点重点加快推进永凯大桥工业园建设,发展造纸、食品、烟花爆竹、蚊香、编织等加工业;王灵工业节点重点发展茧丝绸加工、胡萝卜加工和相配套的农副产品商贸物流业。“十二五”期末,宾州至黎塘工业发展带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以上。

  依托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做强做优制糖工业,优化提升建材工业,壮大发展粮油和茧丝绸加工业。到2015年,建材、制糖、粮油、茧丝绸加工等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以上。

  进一步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调整优化建材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水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建筑玻璃、装饰材料和陶瓷建材,推动建材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以上。

  鼓励支持水泥企业改造提升现有水泥生产线,开发新产品,提升水泥产品质量和档次,延长产业链。重点支持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加快120万t/y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磨站改造。支持水泥生产企业开发水泥助磨剂、特种水泥、混凝土及彩色水泥等水泥辅助和附属制品,丰富水泥产品种类。支持企业加大“红水河”品牌的包装宣传力度,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把“红水河”等品牌打造成为全国或广西著名品牌商标。引导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努力节能降耗,有效控制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打造绿色水泥产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玻璃生产企业发展建筑玻璃,重点支持开发钢化玻璃深加工,推动企业适机开发其他建筑玻璃产品,包括中空玻璃、节能环保玻璃等,努力实现建筑玻璃发展新的突破。依托黎塘建材工业基础和产品销售网络,积极发展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烧结页岩砖、墙体节能环保高级涂料等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系列化、规模化发展。加大对“美洁”企业品牌包装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把“美洁”品牌打造成为全国著名品牌商标;支持“美洁”企业兼并重组扩大生产,开发厨卫陶瓷用品、陶瓷栏杆柱等陶瓷系列产品,提升陶瓷产品竞争力。鼓励支持杨和门业开发钢化门、防盗门、景观门等门业系列产品。

  支持制糖企业加大技改研发和项目建设投入,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及设备,加快对压榨、澄清、制炼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更新改造,提升产品质量档次。积极发展制糖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制糖工业产业升级。重点建设永凯产业园,加快广西永凯糖纸集团公司黎塘分公司搬迁技改扩建,建设30万吨精制糖项目,加强蔗渣、糖蜜等糖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发展造纸、无水酒精和有机复合肥等产品,开发低聚糖、精制糖、绵糖、多元糖、山梨醇、甘露醇、蔗糖酯等糖深加工系列产品,促进糖业向生物化工领域和相关产业延伸,形成糖料蔗—制糖—热电—燃料乙醇—酒精废液和滤泥制复合肥—糖料蔗生态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 制糖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亿元左右。

  依托本县及周边桑蚕产区资源,培育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丝绸企业加大投入,扩大茧丝绸产业规模,支持丝绸企业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工艺与设备,尽快实现由茧丝初加工向精深加工优化升级,促进形成茧—丝—线—衣一条龙产业整体发展。重点支持现有缫丝厂及新建缫丝厂,在原有基础上开发下游产品,完善产品结构,发展织绸、印染、服装等深加工,不断延伸桑蚕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丝绸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丰富产品档次的同时,积极申报具有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的商标,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各种手段加大包装和宣传力度,加强诚信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宾阳丝绸特色品牌,把茧丝绸产业打造成为我县的新兴支柱产业。到2015年,丝绸工业实现增加值5亿元左右。

  依托黎塘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黎塘国家粮食储备库和我县粮食生产大县优势,打造黎塘粮油食品加工和专业物流园,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入园发展大米、面粉、豆油、饲料等生产加工。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支持粮油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引进先进工艺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培育打响品牌,延伸产业链,形成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批发市场—大米加工—米糠健康食品产业链和国家粮食储备库—小麦加工—面粉—面条—面制品、大豆—豆油—饲料、玉米—玉米加工—饲料等加工产业链,不断壮大粮油食品加工业。到2015年,粮油食品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亿元左右。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及综合服务功能,吸引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林产品加工、造纸及纸品加工、金属制品及机械制造等三个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规模竞争力。到2015年, 林产品加工、造纸及纸品加工、金属制品及机械制造等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5亿元左右。

  依托本县及周边丰富林木资源,以芦圩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积极引进知名大型加工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运用先进技术及设备提高林木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纤维板、胶合板、实木地板、竹地板、竹木家具、板方材、木制品小料、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喷漆加工等,拉长林产品加工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广西震烁木业有限公司、广西东林木业有限公司、广西彬伟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雅丽木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开发生产中高密度板、胶合板、实木地板、竹地板、细木工板、木竹家具、木门、装饰材料等林产品加工系列产品,加强产品品牌建设,打造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林产品加工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左右。

  全力推进永凯糖纸集团公司加快60万吨高级印刷纸项目的环境评估、立项核准等,协调落实项目用地,推动项目加快建设。以永凯糖纸集团公司为龙头,加强纸业资源整合,推动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大型造纸项目建设和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发展高级印刷用纸、文化用纸、包装用纸、生活用纸等,拉长产业产品链,形成造纸及纸品加工产业集群。继续加大对油毡原纸、瓦楞纸等特色纸业整合力度,鼓励分散零星纸厂搬迁入园集聚发展,改变特色纸业生产分散和超标排污状况,扶持特色纸业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扩大规模,打响品牌,大力发展生活用纸和妇婴用品,打造特色纸业产业集群,不断提高特色纸业附加值与竞争力。到2015年,全县文化用纸、高级印刷纸产量达到80万吨,造纸及纸品总产量达到200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

  在宾州、新桥传统小五金加工产业基础上,引进区内外知名金属制品企业,创新联营发展模式,整合产业资源,依托芦圩工业集中区建设机械及金属制品特色产业园,引导企业入园发展,拓展上下游产品,改变小五金产品小、散、旧的发展状况,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金属制品及机械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广西润宇工贸集团等企业,改造提升工具五金、建筑五金、日用五金、水暖器材、金属工艺品等金属制品质量档次,推动小五金加工业由传统向现代、分散向集中方向转变,打造金属及小五金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我县传统农机配件加工产业基础,主动承接柳州、南宁、玉林等地机械制造业辐射,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加工,打造农用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农用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加工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左右。

  按照统筹发展思路,规范稳定烟花爆竹生产,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到2015年,烟花爆竹和农副产品加工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以上。

  进一步狠抓安全生产、规范生产和规模生产,坚决打击非法生产,探索烟花爆竹规范生产经营模式,引导烟花爆竹企业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低药量、低毒性、低污染、低噪音、产品性能好、操作系统安全系数高的烟花爆竹作为发展方向。适度调控管理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指标,留出一定空间到浏阳、江西、北海等地引进大型烟花爆竹企业,开发高档次的节庆、节日环保型艺术烟花,促进烟花爆竹产业优化升级。到2015年,烟花爆竹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亿元以上。

  鼓励各乡镇发展各具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建设王灵胡萝卜加工项目,黎塘莲藕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莲藕15万吨,古辣蚕茧、大米加工项目。到2015年,农副产品加工实现工业增加值3亿元以上。

  围绕提升农业及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构建区域优势明显的“北蔗、南桑、中粮、东菜、西部山区特色种养”农业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方向发展,建设广西农业强县。到2015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4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左右。

  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宾州—甘棠现代农业示范带”、“宾州—黎塘特色农业示范带”,对全县农业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建设莲藕、胡萝卜、春橙等一批标准化特色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建设优质谷、糖料蔗、桑蚕、蔬菜标准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带动和辐射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

  继续巩固我县国家糖料蔗基地地位,以洋桥、和吉、邹圩、新圩、宾州、大桥、王灵等镇为主建立糖料蔗产业带,鼓励制糖企业与蔗农在旱片区协议合作建设提灌、喷灌保水基地,不断完善糖蔗生产“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糖料蔗种植,加快普及粤糖00-236、粤糖93-159、桂糖02-467、赣蔗18等高产高糖良种种植,提高糖料蔗单产,努力实现糖料蔗基地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县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2015/2016榨季进厂糖料蔗达到180万吨左右,糖料蔗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

  依托宾州、王灵、古辣等缫丝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推行桑蚕标准化生产,重点建设古辣、露圩、甘棠、大桥等镇为主的桑蚕产业带。全面推广桂桑优12、桂桑优62、特优2号等良种桑种植,推广饲养高丝量品种“桂蚕二号”。加大桑蚕生产科技投入,建立高产优质桑园示范点,加强“三高”蚕业技术示范和推广。强化桑农的产业化意识,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鼓励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桑农发展生产,改造老桑园,积极发展“桑蚕—食用菌—桑蚕”、“桑蚕—沼气—桑蚕”等生态蚕业模式,实现蚕茧生产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把我县发展成为全国优质蚕茧基地县。到2015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20万亩,鲜茧产量达4万吨,亩桑产值达1万元。

  以黎塘、王灵、武陵、古辣、露圩、陈平等乡镇为基础,建立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带,大力推进蔬菜的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传统改良品种和高效优质新品种,努力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建设黎塘莲藕套种水稻种植示范区和稻藕套种标准化种植基地,提高优良品种率和产品品质,“十二五”期末稻藕套种面积发展到5万亩。建设王灵胡萝卜标准化种植基地,重点加强胡萝卜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鼓励种植无公害胡萝卜,提升胡萝卜品质,“十二五”期末胡萝卜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30万吨。建设陈平甜竹笋种植基地,扩大甜竹笋种植规模,“十二五”期末甜竹笋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建设武陵秋冬种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十二五”期末,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到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实现总产值7亿元,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10万亩,建设万元田无公害蔬菜5万亩。将黎塘、王灵、武陵、古辣、露圩等镇建设成为首府重要菜篮子基地。

  继续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加强重要粮食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和农田灌溉用水能力,提高水利用效率。积极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加强以“高稳农田”为核心的田园化改造建设,努力改善耕地的耕作、管理条件。深化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加强农民粮食生产技术培训指导,扩大粮食种植科技覆盖面,提高粮食种植的劳动生产率。重点抓好高产优质水稻基地、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超级稻种植和“双季水稻+冬种蔬菜”、“莲藕+水稻”等高效种植模式,打造宾州、新桥、武陵、中华、古辣等中部粮食产业带,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十二五”期末,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产量40万吨水平,其中优质稻占80%以上。

  调整优化水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加强特色水果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制定和实施生产标准及其规程,推进特色水果品种优质化、苗木生产本地化、果园建设基地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农药肥料使用合理化、果品质量优良化、采摘包装规范化、加工贮运科学化。着力抓好特色水果园、示范园建设,抓好品种引进与苗木培育、园地规划与整治、果园建设与生产管护、产业服务与经营等重要环节,建设3大特色优势水果带,重点发展黎塘、洋桥、和吉等镇葡萄示范带,新桥、宾州等镇春橙观光带,邹圩、新圩西贡蕉绿色高产带。2015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水果产量1.5万吨,优质率达到80%以上。

  调整优化水产畜牧业结构,提升水产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到2015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8.5万吨以上,水产品产量达4万吨左右,养殖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十一五”期末的43.5%提升到48%以上。

  ——生猪养殖。继续用好用足国家关于生猪发展的优惠政策,着力扶持一批养殖大户,扩大养殖量,提高出栏率。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品种改良速度,优化猪群结构,不断提高“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生产比重。到2015年,全县生猪出栏62.5万头,猪肉产量4.8万吨,产值12亿元。

  ——牛羊养殖。进一步加快牛品种改良,推动肉牛、奶水牛产业健康发展;大力推进山羊舍饲圈养,扩大养殖范围和规模。到2015年,草食畜禽肉类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5%,总产值3亿元以上。

  ——家禽养殖。依托龙头企业,推广优质肉鸡、肉鸭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充分发挥家禽养殖条件较好优势,推广大棚养鸭、蛋鸭圈养、鱼鸭套养、旱地养鸭等饲养模式,加快家禽生产发展。建设以和吉、黎塘、新桥为重点的优质肉鸭生产基地,扩大甘棠、露圩、古辣 、中华“公司+农户”养鸡数量和规模,开辟陈平、思陇、新桥新肉鸡生产带,发展壮大养鸡业。到2015年,全县家禽年出栏1800万羽以上,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

  ——水产养殖。抓好水产种苗生产,以宾州北街鱼苗产业村为龙头,扩大鱼苗生产,搞连片,抓亮点,加快全县鱼苗产业发展。大面积推广罗非鱼等优质水产品生产,不断提高名特优水产品比重。因地制宜发展庭院渔业经济,大力发展龟鳖、胡子鲶等高效益的水产品养殖,初步形成全区较大的龟鳖养殖基地。到2015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万吨,产值达5亿元,其中名贵龟鳖类养殖规模达到10万只以上。

  ——特色养殖。积极发展肉兔、肉鸽、野生竹鼠等短平快特色养殖,努力把特色养殖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继续推进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林改成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养,因地制宜开发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林禽等;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到2015年,力争林下经济形成年产值2亿元以上。

  继续稳定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组织化程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支持和引导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粮食、糖料蔗、蔬菜、桑蚕、水果、畜禽等一批专业协会,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深化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搭建农技服务平台,加强农民科技种植的培训、指导,扩大农业科技知识的覆盖面,大力推广稻藕套种、节水灌溉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015年,力争培育一批上规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覆盖每个乡镇,50%左右的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

  坚持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加强水库除险加固、水利渠道硬化、干旱区域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及配套设施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障农业灌溉用水,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积极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努力改善耕作条件,减轻农业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农贸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

  围绕“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宜居宜业中等城市”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我县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发展宾州商贸、黎塘物流、王灵农产品集散为主的现代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7%左右。

  以加快建设中等城市为契机,继续打造宾州永武核心商圈、商贸城商圈、城西商圈、文化广场商圈、城北粮油商圈等“五大商圈”,进一步完善商圈设施布局,突出特色,把宾州镇打造成业态结构协调、生态环境优美、路网布局合理的区域性消费品贸易中心,重振宾阳“百年商埠”雄风。

  ——改造提升永武核心商圈。结合旧城改造,加大核心商圈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建设一批大型高档次现代商贸设施,通过大、中型商场聚集发展大商贸;建设核心商圈商业步行街,提升临浦、永武、枫江商业街档次,突出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特色专卖店”、“精品服饰”、“特色餐饮”行业,建设功能齐备、商贸繁华的核心商圈。

  ——扩大提升商贸城商圈。重点向北、向东拓展商贸城商圈规模,外延拓展至北面国泰家俬城、内东环路旁的都市花园,向东拓展至建筑材料装饰市场。改造提升商圈基础设施和商贸设施,引进大企业、大商家扩大服装和小五金商贸,以服装市场、家嘉超市、小五金市场、金玉酒店为中心,把商贸城商圈打造成为以服装、小五金为主的特色商圈。

  ——打造城西商圈。加快商圈向西拓展至新桥,沿枫江街往南宁方向两侧规划建设一批摩托车、电单车等大型专业批发交易市场,把城西商圈打造成为区域性大宗工业消费品专营商圈。

  ——建设综合文化广场商圈。突出综合性和高档次消费特色,规划建设城东新区中心商务区和广场新区商业区。城东新区中心商务区重点发展星级酒店、大型商场超市、配送中心,广场新区商业区主要发展酒吧、美食夜市、网吧等商业,把综合文化广场商圈发展成为宾阳新兴大型商贸商圈。

  ——改造完善城北粮油商圈。以城北粮食加工基地、芦圩工业集中区粮食加工产业园为依托,规划建设粮油专业批发市场和为粮油商贸服务设施,打造广西重要粮油交易市场。

  以黎塘龙珠文化广场为中心,完善广场道路,建设现代商贸设施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打造黎塘综合商贸中心区。结合城区拓展新建综合商贸市场和农贸专业市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片区商贸中心,形成区域农副产品集散地和流通中心,带动城乡商贸业发展。依托即将建成的南广高铁、南柳城际铁路和黎塘西站,发挥黎塘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优势,大力发展建材、机械及金属制品、糖纸、粮油食品等专业批发商贸市场,把黎塘打造成以建材为主的工业品、以粮油为主的农副产品区域性商贸交易中心。

  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推动武陵镇、洋桥镇、新桥镇、大桥镇、古辣镇农贸市场建设,推动宾州镇城北蔬菜批发市场和新桥镇皮革专业市场扩张,加快集镇商贸发展,构建以集镇中心的农村商贸网络;继续大力发展农村连锁超市和“农家店”,加强服务,加大扶持,促进遍布农村的连锁超市和“农家店”扩大经营品种和经营规模,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消费需求。加强镇村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进入市场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构筑新型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推动农村商贸大发展。

  规划建设县粮食仓储中心与粮食物流中心,以县粮食物流中心和各乡镇必要粮油供应主干门店为基础,建立形成正常情况下保障居民粮油供应、紧急状态时期承担政府粮油应急供应功能的粮食保障供应体系。

  把握南广高铁、南柳城际铁路即将建成机遇,加快场站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和专业物流园建设,努力打造面向东盟、连接西南及华南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

  黎塘西距南宁市86公里,北距柳州市120公里,东距贵港市48公里,是湘桂铁路、黎湛铁路、黎钦铁路交汇点,正在建设中的南广高速铁路、南柳城际铁路途经黎塘并设黎塘西站,南梧二级公路、桂海高速公路穿腹而过,依托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广西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到2015年,黎塘现代物流基地年货物周转量达到400万吨。

  ——大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流交通网络建设,重点规划建设黎塘至永凯大桥工业园配套铁路和黎塘西站路,改造提升黎塘各产业园区至中心镇道路,提高公路等级和密度,构建布局合理、四通八达、通畅快捷、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 形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单个及组合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物流场站和仓储设施,重点建设3.3万平方米黎塘货运中心,满足商品存储场所需要,承担商品分类挑选、整理加工包装、代理销售职能,构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流通中心。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物流信息收集、发布、查询、使用体系,加强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共享,推动物流信息服务的广泛覆盖。

  ——加强专业物流园建设。依托黎塘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和黎塘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物流作业区、大型仓储区、物流信息服务中心,积极培育和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打造大型建材、金属制品、糖纸业、粮油食品等专业物流园。依托黎塘东部产业园促进建材专业物流园建设,依托黎塘永凯产业园打造糖纸专业物流园,依托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优势建设集农副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为一体的农副产品专业物流园,依托黎塘国家粮食储备库和我县粮食生产大县优势建设集加工及物流于一体的粮油食品专业物流园。

  ——创新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探索发展第四方物流,按客户需要提供包括电子采购、订单处理、供应链管理、虚拟库存管理以及包括集成技术在内的各种现代物流服务,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宾州现代物流。依托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加快现代商贸物流发展;依托芦圩工业集中区建设纸品、林产品与农机等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现代专业物流。完善物流园基础配套设施,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入园发展。

  ——建设王灵特色农产品物流园。推动广西农垦东湖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建设,打造特色农产品物流园,重点推动物流办公配套区、批发交易零售区、配送与仓储区及其相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大批特色农副产品流通提供良好平台。

  ——发展新桥小商品物流。依托新桥小五金、皮革、造纸等产业基础,发挥新桥区位交通优势,适机建设物流园,积极发展小商品物流及生产性物流服务。

  ——发展古辣露圩农产品物流。古辣镇和露圩镇交通便利,发展粮食桑蚕物流条件优越。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物流企业,适机建设粮食桑蚕物流园,发展古辣粮食农产品物流、露圩桑蚕农产品物流。

  积极发展宾阳特色旅游业,培育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通信等现代服务业,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充分利用中国炮龙之乡的知名度及影响力,整合炮龙民俗文化旅游与生态观光旅游资源,加强历史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主动融入环大明山旅游圈,重点打造炮龙文化体验之旅和白鹤观健康(养生文化)之旅,积极开发宾州古城历史文化游、蔡氏书香古宅文化游、昆仑关历史文化游、清水河民俗文化游、相思潭生态观光游、佛子山乡村旅游、程思远故居游、石壁山景区游、陈平江漂流和凤凰滩瀑布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和生态观光旅游目的地,桂林--柳州--南宁--北海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进一步完善景区交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现有酒店规模档次,布局建设新的星级酒店,完善旅游住宿餐饮服务配套设施,加快宾阳白切狗、酸粉、焖狗脚等美食开发,打造地方特色美食品牌,促进我县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2015年,旅游收入达到6.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加强政策扶持、市场规范、土地调控,调整和优化住房供应结构,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和物业管理,积极发展城镇现代居住区,加快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保障城镇居民基本住房要求。把握南广高铁、南柳城际铁路及黎塘西站即将建成机遇,着力加快开发集商住、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房地产项目,建设一批精品示范住宅小区,重点加快建设城东新区等房地产项目。到2015年,城镇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8平方米。

  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三农”开发项目和县域经济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的信贷投入,推动金融机构提高农村小额贷款额度,将服务对象扩展到农村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种养大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专业运输户、农产品流通户。创新融资方式,发挥昆仑公司投融资平台作用,积极为芦圩工业集中区、黎塘工业集中区、县城西环路、县城城东新区、黎塘城西新区等项目建设融资。推动金融部门合理布点建设POS机与市场网点终端机,完善金融服务。

  继续加快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升电信网络、数字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络建设,建设宽带接入网和业务支撑网,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培育信息服务市场,大力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规范管理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加快建立符合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的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市场和社会对信息服务的消费与投资。

  按照《广西“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宾阳中等城市的目标要求,重点加快县城宾州和黎塘镇建设,加强大桥、新桥、甘棠、武陵、古辣、邹圩、思陇等重点镇和中心镇建设,统筹推进其他集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户籍管理办法,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按照东进、南扩、北调、西展思路和“一心三轴四组团”空间布局,高标准编制中等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新区,改造旧城,拉开城市框架,努力强功能、兴产业、增人口、扩规模、提品位,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到2015年,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初见雏形。

  加快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完善“三环、四横、五纵”交通主干路网体系。“三环”即高速外环、环城路和内环路,“四横”包括风景路、宾阳大道、思远路、外东环路,“五纵”包括西环路、强生路、临浦路贯穿外环路、城东大道、东环路。加强城市电力电网建设,合理规划变电站布局,确保城市发展用电需求。新建110kV芦圩变电站,扩容110kV宾阳变电站和原35kV凤凰变电站。新建220kV宾阳变—110kV宾阳变、220kV宾阳变—110kV芦圩变、220kV安城变—110kV凤凰变、110kV凤凰变—110kV新桥变、110kV芦圩变—110kV新桥变的架空线路。加强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推进清平水库补水工程、清水河提水引水、城市水系综合整治等工程,新建供水水厂,从根本上改变城市集中饮用水源依靠地下水的状况。加快布局建设燃气管道工程,继续完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以西环路建设为契机,加快启动城西片区、昆仑片区和炮龙片区规划建设,加快各片区、县城老城区与县城环城的纵横融合;加快推进城东新区建设,着力打造新的核心区。按中等城市标准和建设要求,新建及改扩建电信支局、邮政所、卫生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设施,以及一批中小学校、医院、文体、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适应中等城市人口规模的市民休闲广场、娱乐中心和凤凰湖主题公园,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和农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思路推进中等城市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建设完善各类专业市场、商业街,加强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市产业承载和吸纳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企业到城市创业发展,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发挥优势、扩大规模、做大做强,为进城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积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人口流动新机制,绿化、亮化、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宜居宜业水平,促进人口向城市聚集。进一步落实我县全民创业优惠政策,提高全民自主创业积极性,加大对劳动者的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发展个体工商户,鼓励自主创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中等城市转移。

  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加强对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公益林和重点森林资源保护建设,建设完善城市周边生态防护林体系,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市环保排污设施建设和市政地下管网设施铺设施工的协调管理,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防止城市道路被反复破坏。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保障城市环境良好质量。科学规划马潭种畜场,加快推进马潭种畜场综合开发利用。按照“建筑风格艺术化、建筑节能环保化、物业管理规范化、生活环境公园化”的思路,建设打造县城城东新区、黎塘黎西新区等一批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先进、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居住小区,提升城市居住舒适水平。以道路路灯建设、景点亮化、建筑物亮化、居民小区和庭院亮化、户外广告整治、店牌招牌亮化等为重点,实施城区美化、亮化和“穿衣戴帽”工程,按规范、和谐、整洁、美观的要求,对各类招牌、户外广告、建筑物等进行整顿和美化,形成“一街一景”、色调和谐的城市美化格局。加快城市水系规划建设,建设一批水景园林景观,加强宾州古城、思恩府试院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环境宜居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文化建设,以建设“诚信宾阳”为载体,塑造城市精神文明形象,强化公共事务管理,打造稳定和谐的城市品牌。打造廉洁、公正、高效的政务环境,营造亲商、敬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要求,在现有镇区基础上,高起点修编黎塘镇建设规划,按照西进、北扩发展思路,构建“二轴三片区八组团”镇区功能空间格局,把黎塘镇打造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交通枢纽和以现代物流、建材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交通工贸型强镇。

  加快建设完善镇区交通主干网道路,重点建设黎塘西站路(转盘至新火车站)、内环路、仁爱路向西延长线、东区永安东路延长线、金龙小区路网、平龙小区路网、龙珠广场小区路网等项目。升级黎塘变为110kV变电站,采用2回110kV进线kV变电站,华润变扩容至1×31.5MVA,增加黎东变至华润变110kV联络线kv线路。建设镇区燃气管道工程、电信支局及邮政所工程。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完善镇区稳定安全供水体系,新建黎塘污水处理厂。依托高速铁路客运站,高标准开发建设黎西新区,加快镇新行政中心建设,建设新市政广场、新火车站站前广场及新汽车站站前广场,合理布局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市政、商贸、物流、学校、医院、文体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管理,突出抓好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城镇环境综合治理。争取将黎塘镇纳入广西首批“扩权强镇”试点,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黎塘镇实现跨越发展。

  以规划为先导、特色为方向、产业为支撑、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各具特色城镇建设,突出大桥、新桥、甘棠广西重点镇建设,加快武陵、古辣、邹圩、思陇中心镇建设,统筹其他集镇建设,构建规模等级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分布协调的城镇发展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突出大桥、新桥、甘棠重点镇规划建设。围绕做强做大糖业、纸业、香业等产业加快大桥镇建设,重点推进街道亮化绿化、香业专业市场、镇广场、房地产开发、大桥江清淤及防洪堤建设,努力把大桥镇建设成为以糖业、纸业、香业为特色的工业重镇。依托纸品、皮革、五金等产业加快新桥镇建设,重点推进环镇路、镇广场、街道亮化绿化、房地产开发、旅游产业、小商品物流园等工程建设,努力把新桥镇建设成为以纸品、皮革、五金加工为特色的工业重镇。发挥甘棠作为宾阳南部重点镇优势,按照“稳粮、强蔗、优桑、壮畜、兴林”方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斑江综合整治、斑江小区、镇综合文化广场、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把甘棠镇建设成为以现代农业为主的农贸型集镇。

  ——加快武陵、古辣、邹圩、思陇中心镇规划建设。重点推进武陵镇城北新区市政设施、集镇旧城改造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牛角工艺品等传统手工业,开发竹艺制品加工等新兴手工业,把武陵镇建设成为宾阳牛角工艺品、竹艺制品等手工业发达的工贸型集镇。重点推进古辣镇集镇道路硬化亮化绿化、镇广场、旧城区改造、城东小区绿化美化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优质谷和桑蚕加工,把古辣镇建设成为农副产品加工的工贸型集镇。重点推进邹圩镇主街道硬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水河防洪堤建设及综合开发,邹圩镇内河整治和民俗文化公园,大力发展建材、水产养殖与旅游业,把邹圩镇建设成为建材、水产养殖与旅游产业较发达的工贸型集镇。重点推进思陇镇集镇道路硬化亮化、镇供水、镇旧城改造、镇广场及房地产开发等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竹编加工、林产品加工等生态工业,把思陇镇建设成为矿业开发、竹编及林产品加工较发达的工贸型集镇。

  ——统筹其他集镇建设。统筹安排财力,按照各集镇建设规划,突出集镇特色,明确各集镇发展定位,扶持培育符合集镇实际、体现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发展,统筹推进集镇道路、供水、供电、排污、垃圾填埋、信息、商贸、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其他集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工程,以加快农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农村产业开发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委办公条件,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村屯规划指导,推进新农居建设和村屯建设,支持农民建设自用住房。推进村屯风貌改造工程,优先在国道、省道、通乡油路沿线以及重点旅游景区景点所在的村屯实施风貌改造。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到2015年,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现迁村并点5个,新增城市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新增耕地100公顷。实现建设用地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及服务体系,推进“质量兴县”战略和 “诚信宾阳” 建设,营造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打造民营经济强县。

  进一步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南宁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出台我县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创业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鼓励民间资本依法从事金融业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努力提高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社会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型、农副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融资保障机制,鼓励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规范民间借贷,突破民营企业融资瓶颈制约,满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需求。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和微观服务,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和行政干预,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依法保护创业者合法财产和权益。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信息和资源公共性服务平台,着力营造促进全民创新创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有关改革的方针政策,继续推进财政、金融、投资、价格、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并购、控股、参股、将产权售给内部职工与外来投资者相结合等形式,促使国有产权从一般性竞争行业有序退出和加快国有职工身份置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深化政府行政和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网上审批系统建设,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探索出符合我县县情的乡镇事权改革模式,试行推广“农事村办”“村事民议”,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加强村委规范化建设,提高村委办事能力和工作效率。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探索和先行先试适合我县特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和重要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机制创新,对加快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建设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努力消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质量兴县”战略,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推动全民自觉参与,突出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质量意识,落实企业责任主体,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培育一批质量诚信模范企业,促进“诚信宾阳”建设。努力打造遵纪守法、公平竞争、文明经营的诚信企业群。构建政府监督、行业自律、企业自控等与各级各类检测相配套的质量检测体系,大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质量安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效开展产品质量风险监测、预警分析评估,构建全方位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立质量保障奖惩制度,搭建质量信用信息化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拓展“质量兴县”覆盖领域,加大对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围绕“创响宾阳制造品牌”,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商标战略、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强品牌培育,继续争创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区位、政策优势,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战略,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推动农业、工业、交通、旅游、信息、物流、科技、人才及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注重加强与周边市县区实行跨区域的经济贸易交往联系,务实推进与周边区域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推动建立区域政府及民间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民间招商、信息、贸易、物流、文化、科技等交流机构和场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出口产业,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继续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拓宽外资投资领域,围绕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城市建设、园区建设等重点,谋划和储备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招商项目,建立充实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服务,促进企业增资扩产并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加强资源整合、项目策划和招商信息化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完善招商服务体系,采取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定向招商、专题招商、产业对接招商、政策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千方百计招大商、引大资,重点引进一批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争取在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金融保险、现代农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取得更大突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兑现招商引资政策,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提高项目履约率、开竣工率、资金到位率,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完善设施、健全体系、提高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承载力。

  深入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结合南广高速铁路、南柳城际铁路以及南柳二线、硕龙至梧州、宾阳至六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过境路网建设,全面推进县内交通与南宁市大交通网、西江黄金水道的畅通驳接;积极推动建设昆仑关至宾州至黎塘一级公路,新建宾州经洋桥至黎塘监狱、黎塘至来宾陶邓等一批二级公路,建设武陵至大桥至洋桥等一批乡镇三级公路,加快推进宾州至黎塘城市发展大道、县城绕城公路、县城快速环道、黎塘镇绕城公路、新桥集镇环城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四通桥、腾塘江桥、宋屋桥等23座桥梁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构建对外通畅高效、县内便捷安全的综合交通路网体系。结合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建设,完善县城城区与环城路畅通驳接,构建中等城市四通八达、快捷通畅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村屯道路建设,修建乡村道连接公路300公里/61条,自然村通达公路407公里/116条,农村公路桥梁32延米/1座,危桥改造工程700.8延米/25座,力争5年内实现100%的行政村通四级水泥(沥青)路。加快建设与南广高速铁路、南柳高速铁路场站相配套的客、货运场站设施。建设露圩、古辣、洋桥、思陇、黎塘西等汽车客运站,建设港湾式新圩、王灵、和吉、中华、武陵等汽车客运站,建设黎塘安仁、黎塘金龙、邹圩、武陵马王、思陇、宾阳主站、新圩、中华、武陵和太守等公交服务站(首末站),实现每个乡镇都有客运站或公交首末站,逐步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进一步加强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推进完成全县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推进莲塘水库、大乙水库、六盘水库等36座小(1)型水库和54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枫江水闸、道华水闸、高楼水闸等8个水闸除险加固改建。“十二五”期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0座。

  加快推进防洪工程建设,重点建设邹圩镇防洪工程、新桥河(沙江)防洪整治工程、大桥江清淤防洪治理工程、东斑江防洪治理工程、南江防洪治理工程,提高城镇防洪抗灾能力。加强农田灌区灌溉系统改造,完成五化灌区(宾阳灌片)节水改造,推进百合灌区、六冯灌区、大江灌区以及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强农田灌溉渠道、排水渠道、泵站、机井、管道输水节水灌溉、雨水集蓄系统等工程建设,争取开工建设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工程宾阳县灌片项目,加快推进王灵、黎塘、露圩、甘棠等镇蔬菜基地灌溉(喷灌、滴灌)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改善灌溉面积4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9.26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5。

  推进清平水库补水工程、清水河提水工程、镇龙水库工程、芳雷水库工程等城镇(宾州、黎塘)重点水源工程建。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