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利澳-「高效益,更安全」,预冷位于冷链最前端,是果蔬产品冷链的首要一环。所谓预冷是指“采收后的果蔬在贮藏或运输之前,迅速将其温度冷却降低到适于保鲜的一种商品化处理措施”。果蔬采摘时品温高、带有大量的田间热,果实呼吸旺盛,持续释放大量的呼吸热,如不及时冷却,将会加速果实成熟和衰老,影响贮运,降低品质,严重时还会造成腐烂。
预冷最好在产地进行,而且时间越快越好。预冷不及时或者不彻底,都会降低果蔬的鲜度、风味和品质。有试验证明,苹果采后晚入库预冷1天,将会缩短贮运期10-30天;巴梨采后2天预冷可贮藏120天,采后4天预冷只能贮藏60天。
2~6倍,果蔬从常温冷却到5℃左右,只需2~6小时的时间。适用于各种果蔬的预冷。
0~1℃的水,果实在隧道内的传送带上走25~30min,果实温度可从30℃降到5℃。此预冷法适宜于胡萝卜、桃、甜玉米、菜豆等果蔬的预冷。
国内常用的冷库预冷方式,是将采后挑选并装箱的果蔬快速放入储藏用冷库,利用冷风机使空气循环流经产品周围,带走热量,使产品降温冷却。当产品降到要求的低温后,移到另一冷库或在同一库内按贮藏要求将产品装袋扎口并进行摆放和堆码。其优点一是预冷后可以不搬运,原库贮藏,省事;二是造价比较便宜,适宜各种果蔬的预冷和保鲜。缺点是冷却速度比较慢、库内产品冷却不均匀,耗费较多的电力。
以上列举的预冷方式中,强制预冷设备在国外应用较为普遍,效果好,不但能够保持果蔬产品的刚采摘的新鲜品质,还能够延长产品的储藏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我国常用的预冷方式是利用冷库直接预冷,实际上是省略了预冷环节,带着田间热的产品直接进入到储藏库不但降温缓慢,而且会提升库内温度,影响先进入产品的保鲜效果,并且造成冷库风机“小马拉大车”。
A(采后马上预冷)、3A(采后3小时预冷)、UA(不预冷),分别进行1℃、10℃两个温度带的保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预冷的蓝莓保鲜效果明显好于不预冷的;蓝莓在1℃温度环境下保鲜效果明显好于10℃温度环境,保鲜效果如图所示。
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水果的新鲜,人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种,而网店处理起来的方式原理应该也是一样:
而低温恰恰是控制呼吸作用的关键,在0-4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大多数水果的呼吸作用都会降到最低。不过,这种低温可是会“冻”坏热带水果——香蕉会变黑,芒果会长冻疮。这些水果最好放在10-15摄氏度的环境中。有些大平台购物网店会比较注重温度的细分。
。不过氧气并非越低越好,有些水果在低氧气条件下会产生酒精。所以,调整好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的配比也因水果种类而异。
最后,要避免微生物污染就要保证洁净的环境。有些时候甚至需要通过紫外线,或者辐照消毒的手段,延长草莓等娇嫩水果的保质期。同时给它们一个洁净的居住环境,再加上适当的适当的湿度调节,就会让水果的美丽容颜保持很长时间。
多说一句,不管我们的技术如何完备,水果总有腐坏的时候,那么这些坏水果还能吃吗?一般来说,产生烂果子的原因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由于磕磕碰碰引起的机械性损伤,二是由于低温引起的冻伤,三是由于微生物侵染引起的霉变腐烂。